話說碩士畢業嗰天,我同一位中國來港嘅同學講起一個問題。佢當時係噉問嘅:「到底在香港的孩子在正式的教育系統中,有沒有像學普通話和英語一樣,學習廣東話呢?」老實講,在下當時無言以對。
問深一層,原來喺佢接觸嘅香港人當中,英語都非常流利,普通話都唔錯。其中她在不少做教師嘅香港同學口中得知,香港嘅學校不但在幼稚園就有教英語同普通話,教普通話嘅方法亦都同佢喺大陸學嘅差唔多。無論英語同普通話,都係有系統地教授各種拼音同標音符號,外加實用同生活情境對答訓練,仲可以考取專業資格證書。因此,佢覺得香港真係實至名歸國際都會。因為佢發現香港嘅教育對學生嘅外語訓練的確係不遺餘力,所以,就算香港人主要以粵語為母語,佢亦驚訝原來香港人嘅普通話居然都唔普通得過大陸學生,英語之流利直頭令佢非常羨慕。
粵語太尷尬
不過一講到香港嘅教育制度如何對待粵語時,在下只有啞口。因為實際上,香港嘅社會體制,長久以來都對廣東話無情閹割,尤以教育制度為甚。香港人樂以國際化嘅需要為藉口,刻薄自己嘅語言。先唔好講「普教中」哩個完全視粵語為無物極端建議住,本身香港所謂「兩文三語」嘅語言教育政策根本只係空談。英治時期,社會主流就覺得英語高人一等,對學習英語趨之若鶩;一「回歸」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嘅中國之後,雖然口口聲聲話香港官方語言中英並用,但事實上,英文都仲係英文,中文寶座上嘅,唔係日常官方場合都用緊嘅廣東話,居然係北來嘅普通話。哩啲全部都幾乎可以從香港政府同傳媒日漸大陸化嘅中文可見一斑。非但如此,兩文三語中,證明及認可個人在粵語造藝同資格嘅渠通,仲係未能得到有如英語及普通話一般噉普及。
更重要嘅係,香港嘅教育制度可以向學生教授有完整拼音同文法系統嘅英語同普通話,但粵語呢?上中文課時的確係用粵語授課,老師讀課文時亦都係用粵語將課文入面嘅字一個一個噉讀出來。不過請睇吓課文旁邊注解上嗰啲拼音,居然都係普通話拼音。至於粵音,就寫個讀法相似嘅中文字教學生,馬虎地讀過去算。作者同出版社完全冇意識到,萬一個讀法相似嘅字原來普遍學生其實都唔識讀,或者原來有多個讀法1,最後都仲係要麻煩老師親口讀一次出來。不但如此,香港成個社會化制度更以行動鄙視粵語。在下仲記得細個求學時,身邊嘅成年人無一個唔警告我哋:「寫文章時用乜、嘅、嘢之類嘅口語,係低俗,係下三流,乖仔乖女千祈咪學。」更甚至,中文作文時,無論係平日交功課定係用來參加比賽,無人敢犯天下之大不諱,用粵語寫作-因為活生生嘅經歷會話畀大家知,哩一條係死罪:輕則當成錯字逐個扣分,重則發回重作或者文章嘅參賽資格被取消。
不過事實上,香港仍然係粵語嘅世界。大家雖然喺學校中學了唔少英語同普通話,但如果唔係有外國人或大陸客問路,或用來應附面試,又或者工作時用來對應客戶,都未必成日用得着。正因如此,香港嘅語言環境出現了一個非常矛盾嘅景象-一個接受過香港教育嘅人,知道英語中a、e、i、o、u都係母音字母、以母音字母開首嘅名詞前面冠詞唔用得a要用an、知道普通話中b、p、m、f係聲母、有四個標音符號代表四種聲調等等…有關英語同普通話嘅語音文法知識都琅琅上口,了然於胸。不過粵語呢?即使大家日復日的用以溝通,不過對唔少人而言,原來廣東話有字可寫都係開心大發現。不過你問返佢平時用乜嘢語言來溝通?「_,講呢啲﹗大家香港人嚟家嘛﹗都係用番廣東話啦﹗」
文化心理不平衡
因此兩文三語係香港仿佛被分成兩個世界嘅事物,使香港這社會面貌成為了一道詭異嘅景色。香港人喺香港社會中長期體驗哩個教育制度同社會標籤,潛移默化咗覺得英語同普通話係好「正式」,好有系統嘅文明語言,係「有得學」嘅,仲有各種正式嘅資格認証;而廣東話,就冇噉「正式」,甚至有啲「低俗」,但正因為大家平時都用廣東話溝通,覺得廣東話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學習,所以又唔使「正式」噉,當佢做一回事噉認真學,以為「多講就慣」,馬虎過骨,用住先就算。所以香港經常出現如第一幅圖中所見的情況:「行入啲」個「啲」字,就以差不多先生嘅精神用個英文字母頂上就算數。香港嘅教育制度要大家好「正式」噉學習英語同普通話,母語廣東話卻進入唔到「正式」之列,粵語文化知識大部份情況都被社會、傳媒以獵奇嘅眼光看待;但英語與普通話等如此「正式」嘅語言,竟然唔係香港人平時所用,而用唔「正式」嘅廣東話來溝通,又係構成香港人身份認同嘅一個重要象徵。
如果語言行為係社會文化嘅心理反映,香港不但嚴重精神分裂,仲極度心理不平衡。香港嘅教育制度同主流社會運作,一邊要大家精通兩文三語,另一邊又利用制度同語言使用場合嘅社會共識,創造各種理由來分化不同語言同語文之間嘅地位。又,一方面粵語係香港人身份嘅象徵,但另一方面,比起對英語及普通話嘅重視,粵語又長期徘徊於制度邊緣。我哋嘅社會似乎變得想有意無意賣甩都講得上係與生俱來嘅粵語,放棄有系統地整理、學習及認可母語嘅機會,並將之排除於正式嘅領域以外,要大家努力學習平時香港人之間溝通唔太常用嘅「正式」語言,但又因為廣東話係與生俱來,香港人嘅生活又幾乎離唔開唔「正式」嘅粵語,又要覺得用廣東話先親切。整個社會對待語言嘅行動係為非常之言行不一致。我所以從來都唔一個一個噉指罵嗰啲平日用廣東話溝通,但同自己仔女對話時就轉用英語普通話嘅港孩爸媽。佢哋虛偽,但佢哋其實亦都具體噉將香港語言教育嘅自相矛盾,以行動赤裸噉暴露出來。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又,噉或者都解釋得到,為何以香港人身份自居嘅演員杜汶澤先生,居然可以話「低俗係香港核心價值」,而天朝子民亦樂此不疲地以〈低俗喜劇〉來借題發揮,稱該戲「真實反映」香港人文化低俗。無他,正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須知語言仍係文化嘅載體,香港嘅文化係港式粵語文化。不過香港人一方面飲用港式廣東話文化嘅奶水長大,視廣東話為香港人身份認同重要部份,對待自己母語嘅態度就經常流於玩票,令一個排斥粵語文化嘅教育制度得以設立,並以實際嘅社會運作,馬虎噉看待自己嘅文化載體,不自覺噉令具有象徵香港身份認同義意嘅文化與低俗劃上等號,讓其遭受蠶食。香港人一連串不自覺又不一致嘅舉動,到最後係會自食其果:我哋噉係潛而默化自己,亦同時以行動告訴世人,香港嘅本土文化係「不正式」、「低俗」,而香港人既樂於學習「正式」嘅外語,亦樂於以被自貶為「低俗」嘅文化作為身份認同的象徵,將自身異化。
講到尾聲,在下其實都係希望大家明白,粵語喺香港嘅地位,及粵語如何被香港人看待、對待,係一個非常嚴肅嘅課題。香港以廣東話文化自居,但學校教學生嘅、傳媒寫嘅、政府文件用嘅中文,都唔係用粵語的語法寫成,甚至教大家粵語係「唔正式」嘅,而香港人居然「唔正式」地使用粵語,成件事唔係好荒謬咩?如果香港人唔肯改變現狀,寧願繼續維持一個連自己母語都唔認可嘅社會制度,又唔肯花啲心神將學習廣東話文化嘅事當成一回事噉認真對待,咪講話要人哋來學,我哋仲可以說服邊個來傳承香港色彩繽紛粵語文化?長此下去,港式粵語嘅文化只會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諸君須記取,「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之後那句,係「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因此,香港人如果要從低俗中自救,就要有挽狂瀾於既倒嘅覺悟,認真對待港式粵語,爭取香港嘅社會將廣東話視為一種正式、得體嘅語言。我冇要大家敵視同放棄英語及普通話嘅意思,但每個香港人必須要開始以行動改變現狀,爭取一個等大家都認真認識粵語嘅環境,鼓勵閱讀用粵語寫成嘅文章,以及推動以粵語書寫正規文章與公文嘅風氣,甚至推廣粵語資格證明,增加香港人對本土語言嘅認識,與及言行一致嘅認同。
如果香港能借助社會制度對自身文化作出肯定,認真噉給予重視,將會係香港人喺面對國際化洪流與中共天朝主義肆虐嘅大時代中,對自身最有能量嘅祝福。
- 比如圖二中的「位」字,粵語讀「坐位」(wai2)和「位置」(wai6)時,都有不同的讀法
(本文於二零一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經作者本人第一次修訂)
1 Comment
Kenlaw
普通話是認知障礙思維殘缺不講道理的偽語文,因為普通話屬政治工具,是沒有正途的邏輯思想,更沒有感情訓練,是溫水煮蛙,普通話的語言系統與邏輯並不完整,所以不習慣講道理並認爲大聲講話就是理的歪念,輕聲不計,聲調只有四個,所以缺少了語言的感情訓練,分别用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wēi wéi wěi wèi威爲偽喂來表示,所以劣質的偽語言,更不能給它合法地代表全港及全國。
古有晚唐詩人胡曾為調侃其妻子的族人,說當時官話語音不正之狀況,而十、石,針、真,陰、因在當時並非是同音字。戲妻族之語不正:「呼十卻爲石,喚針將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又舉例「西施死時四十四」等這些在今天的粵語之中都依然不同音,而普通話卻是同音,所以普通話使人說話不清嘰哩咕嚕(gi1 li1 gu1 lou1)。也使人失去正確的邏輯思維,孟晚舟事件你會發覺他們時常都會講一套做一套。
粤語本身具有相互豐富的直接啟發性,學習中文的同時,能夠從文字具有邏輯哲理中獲得,啟發正向創意的潛能,透過思考理解具有的意義,培養好優良的聯想思考習慣,做人處事,有條、有理、謹慎,進而明白事理,更可平衡思緒,聯想有助靈活的思考發展,關聯有助閱讀敏捷的速度,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每一個粵語正體字都有嚴謹的造字邏輯, 每一個粵語正體字都可拆解成基礎字根,要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要代表一個健全人格思想的全民國家, 一定要用「傳承語」粵語是最直接明白的語言才可做到。
「傳承語」
粵語又叫廣東話是傳承倉頡「形音義」的傳承語。
「形」即正體字的字形結構的叫「文字學」,「音」即正體字陰陽變化及音韻結構的叫「音韻學」,「義」即正體字造文字時邏輯哲理的字義叫「訓詁學」,形音義三門科學演化過程同爲「博通古代經史」的重要條件。
「正體字音韻結構的分析爲聲韻調」
在「聲Sing」的例子上把前半叫「聲母S」簡稱「聲」,後半叫「韻母ing」簡稱韻,「韻」已含有「聲調」的區別。
「聲調分爲舒聲及促聲」
「舒聲」指平、上、去三聲,其陰聲韻和陽聲韻所含的主要元音,讀起來的感覺是要舒緩一些,故稱「舒」。
「促聲」就是入聲。
「傳承倉頡語文哲學」
倉頡粵語不難學,象形既有聲符義。
聲義相生亦聲字,訓詁形聲兼會意。
語文教化得底蘊,語文哲學得內涵。
陰陽變讀轉數高,音韻開啓德智善。
香港人說的粵語, 是邏輯思考語言,聲調有「高低、長短、強弱、升降」之分,更有明智的一字多音,靈活的語言感情訓練,及陰陽調和悅耳的聲調 ,更有語言中的粤語字音、字形、字義的思考 , 禮義廉恥 ,百行孝爲先的智慧 , 語言與字義相輔相成,語言與字的形、音、義互相對應 ,有根有據,當遇上一個關鍵讀音及字義(為)字的時候,就要借助博通古代經史的「形音義」三門科學。
「所以再不要習非成是以爲(為)就是(為)」
千祈唔好混淆「爲」和「為」,前者有修自身心之意,後者有目的之意,漢字經過篆隸演變稱正體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正書」一詞的由來,最早可見於宋代的《宣和書譜》,「正書」和「真書」同音,「正」字從「止」從「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的意思。
「象形既有聲符義,聲義相生亦聲字,訓詁形聲兼會意」。「爲」倉頡象形,「爫」稱狗爪頭,上爪下象的合體會意字,造字的本義是修、造、作的動詞,馴服大象,修改野性,使之助役,其表音讀陽平聲wai4,例如爲人,爲學,修爲等表示修習之意。
古代手寫的字書,將正方體篆隸楷書的「爲」,字形中的象形狗爪頭「爫」簡化成一點「丶」,稱爲虛詞,隨了讀音有分别,虛詞又稱介詞:有表示、目的或被動之意,「為」讀陽去聲wai6,「偽」聲義相生亦聲字,訓詁形聲兼會意。空韻同韻同調陽去聲ngai6,偽者人為之,假也,欺也,詐也,故不認識聲義相生的哲理,說普通話偽語文的人為爲偽。
「爲」和「為」兩字兩音兩義就不會容易混淆而失去修己的義理。
孔子在論語憲問二十四篇就談到了爲己和為人的分别。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品行德性修爲、修身之意,修身又從知恥開始,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
荀子在勸學十三篇也談到了爲己和為人的分别。
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爲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
有太上老君之稱的壽星公老子,寫了五千餘言以「爲」字之意的帛書後去胡,即印度,教化胡人「化胡爲佛」,成爲釋迦牟尼,即佛祖並創立包括佛教、摩尼教等宗教。
據老子帛書乙本上篇的《德經》以動詞有修自身心行爲之意的「爲」和「為」表示目的或被動之意的介詞。帛書文字介於篆隸之間,大多數字形是正方體方入尖收,或蠶頭雁尾並用,其構形左右對比較強烈,無論用筆結體還是章法布局,都意味出很成熟的隸書書法。
《德經》「不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老子帛書乙本下篇的《道經》
老子教授管理者
為安民則無爲
不上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妄為而已,
無爲即無自私目的心志則無不治矣。
老子認爲「為」字的解釋,意思是人的本性自私,
為目的喜好而爭名奪利,敎授管理者治人性之方。
「賢」好名聲,賢貴兩字即名利,
管理者不帶頭去尊賢,賢者的虛名,
使民不會攀比相爭。
不特意帶頭去抬貴囤積難得之貨,
就不會挑拔起民眾佔有的慾望,因而産生盜竊之心。
所以名利誘惑人心,擾亂人意,
趨人以胡作非爲的心志去追逐競爭。
聖人治世,即教授管理者,
不要讓自以爲聰明的人, 胡亂去追名逐利,
被可見的慾望牽著走,而墮入惡性循環的深淵 ,
教授管理者應淡其心志,讓其吃飽,
削弱其表示妄「為」目的而爭名逐利之心志, 強健其身體健康的生活。如此無爲而治,就使民不會起了自私的慾望,則走向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