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Open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香港教育局: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

中國語文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中國語文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公布,供學校採用二零二一年

由 2021/22 學年中四級開始適用

(空白頁)

目   錄

    i 第一章  概論    

  1.1 背景                                                                                                                                                                         1

  1.2 課程理念                                                                                                                                                             1

第二章  課程架構                                                                                                                                                   

  2.1 課程宗旨                                                                                                                                                             3

  2.2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                                                                                                                          3

  2.3 學習目標和學習範疇                                                                                                                                5

第三章  課程規劃                                                                                                                                                   

  3.1 主導原則                                                                                                                                                          25

  3.2 課程管理                                                                                                                                                          29

  3.3 學習時間                                                                                                                                                          29

第四章  學與教                                                                                                                                                        

  4.1 主導原則                                                                                                                                                          31

  4.2 策略舉隅                                                                                                                                                          33

  4.3 日常課業                                                                                                                                                          35

第五章  評估                                                                                                                                                              

  5.1 評估的功用和模式                                                                                                                                   37

  5.2 評估的規劃與實施                                                                                                                                   38

  5.3 校內評估                                                                                                                                                          41

  5.4 公開評核                                                                                                                                                          43

第六章  學與教資源                                                                                                                                             

  6.1 學與教資源的選取、種類和運用                                                                                                 49

  6.2 學與教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54

        附錄︰建議篇章篇目(文言經典部分) 57

        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委員名錄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      委員名錄     中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專責委員會(加強中國文學及文化)        委員名錄  

(空白頁)

引  言

    本課程及評估指引建基於高中教育目標,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2014)、《高中課程指引》(2009)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等課程和評估的有關文件,由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於2021年聯合編訂,供學校高中採用,請一併閱覽相關文件。

    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高中階段的學校課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業人士、考評局的代表、職業訓練局的代表,以及教育局的人員。

    考評局則是一個獨立的法定機構,負責舉辦公開評核,包括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委員會成員分別來自中學、高等院校、政府部門及工商專業界。考評局會根據學科課程而設計及進行各項評核工作,提供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考試規則及有關學科公開評核的架構和模式。

    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會就實施情況、學生在公開評核的表現,以及學生與社會不斷轉變的需求,對學科課程作出定期檢視。若對本課程及評估指引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12樓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中國語文教育)收傳真:2834 7810

電郵:secchinese@edb.gov.hk

i

                                                                                                                                                                                                                                                                                                               ii

第一章  概 

本章旨在說明中國語文科作為高中課程核心科目的背景和課程理念。

1.1 背景

高中新學制於 2009 年實施,並於 2012 年及 2014 年開展短、中期檢討,中國語文科亦因應有關的結果而調整了課程及評估的內容。《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是進一步配合和落實教育局

《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以及《優化課程迎接未來  培育全人啟廸多元——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最後報告》等文件的發展方向和所提出的各項建議而作更新,讓課程及評估更聚焦和深化。

《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說明高中中國語文的課程理念和宗旨,並就課程規劃、學與教、評估及學與教資源等方面提出建議。

1.2 課程理念

中國語文科作為所有學生修讀的核心科目,設立的基本理念是:

  • 語文運用是建構知識必須具備的能力。本科要為學生學習各門學問打好語文基礎,使他們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透過

跨學習領域的協作,各學科亦為學生提供更多語文運用的機會。

  • 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學生已從日常生活中積累一定的語匯和語言經驗,語文學習是在這基礎上發展。
  • 配合香港的語文政策,我們需要培養善用「兩文三語」溝通的人才,以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和連繫。「文」指書面語,「語」指口語,中國語文教育要均衡兼顧書面語(包括語體和文言)及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的學習。
  •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又是思想、文化的載體。中國語文教育需均衡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同時兼顧思想、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
  • 文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培養善感的心靈,陶冶性情,發展個性,美化人格,促進全人發展。中國文學作品和文言經典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習這些作品,有助學生培養品德情意,提升文化修養。
  • 我們要透過中國語文教育讓學生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吸收優秀的養份,進而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養成良好的國民素質,承傳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認識和欣賞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吸收精華,具備國際視野和容納多元文化的胸襟。
  • 思維能力是語文運用的基礎。要提高語文能力,必須培養學生具備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素質,使他們能夠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發揮想像和創意。
  • 在互聯網高速增長的年代,資訊泛濫,學生需在大量瞬息萬變、良莠不齊的資訊中篩選、整合有用的資料,這方面的閱讀能力愈見重要。
  • 中國語文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語文學習環境,以豐富多采的作品為主要學習材料,讓學生獲得綜合而多元化的學習經歷。
  • 中國語文教育重視應用和實踐,要為學生奠定紮實的語文根基,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在不同語境中運用語文,為未來升學或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

第二章  課程架構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設定學生須掌握的重要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學校和教師在規劃校本課程和設計學、教、評活動時,須以課程架構作依據,並貫徹課程宗旨。

2.1 課程宗旨

中國語文教育配合整體的教育發展方向,為學生終身學習、生活和日後工作打好基礎。

本課程讓所有學生在初中中國語文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

  •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 培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 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我們期望透過本課程,培育出善於溝通、慎思明辨、富有創意、能解決問題、有審美情趣、有道德操守、體認中華文化、樂於終身學習的新一代。

2.2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

課程架構是幫助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課程的組織框架,設定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須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這個課程架構給予學校和教師充分的彈性和自主,配合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的課程模式。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 知識
  • 共通能力
  • 價值觀和態度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三者的關係圖示如下:
文字方塊:
文字方塊:
文字方塊:

                              共通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 本領域的學習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等九個學習範疇的知識、能力、興趣、態度和習慣。

  • 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中央課程各學習領域和學科共同培養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和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九種主要的共通能力為:溝通能力、數學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慎思明辨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

(詳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 價值觀和態度

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是個人行為和判斷的準則;態度則是把事情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

(詳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圖示如下:

2.3 學習目標和學習範疇

2.3.1 學習目標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透過語文學習︰

  • 培養讀寫聽說及思維的能力,加強溝通,引發創造力;發展自學語文的興趣、習慣和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 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審美情趣,陶冶性情,滋養品德情意;
  • 增進文化素養;加強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 了解個人的興趣和特長,以規劃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 養成好學、積極的態度及正面的價值觀;拓寬國際視野。

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在語文方面的整體和綜合表現。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及思維素質、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和情感態度等。

2.3.2 學習範疇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可概括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中國語文課程,以促進學生這九方面的學習為主要任務。這些學習範疇,是語文學習的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中國語文的學習,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有機地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工具性與人文性並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各個學習範疇緊密扣連、相輔相成。在學習過程中,各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例如在讀寫聽說教學中,選用文質兼美的學習材料,可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培養審美情趣和品德情意,以及探究學習材料中豐富的文化內涵,促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和認同;透過對學習材料的探究和分析,可培養學生的慎思明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素質。

要達到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必須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重點。

以下分別說明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學習要點/內容/層面和教學原則:

一、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學習目標

語文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傳意溝通工具,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文運用須能讀能寫,也能聽能說。讀寫聽說要求準確、流暢、得體,滿足學習、生活和日後工作上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以及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閱讀、寫作、聆聽、說話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閱讀

  • 培養理解、分析、感受、鑒賞等閱讀能力;
  • 掌握閱讀策略;
  • 樂於閱讀、勤於閱讀、認真閱讀,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

寫作

  • 培養構思、表達、創作等寫作能力;
  • 掌握寫作策略;
  • 樂於寫作、勤於寫作、認真寫作。

聆聽

  • 培養理解、評價等聆聽能力;
  • 掌握聆聽策略;
  • 樂於聆聽、認真聆聽,擴大聆聽面。

說話

  • 培養構思、表達、應對等說話能力;
  • 掌握說話策略;
  • 樂於表達、勇於表達,應對得體。

學習要點

1. 語文學習基礎知識

掌握語文學習基礎知識,以助培養和發展讀寫聽說能力。

2. 能力

讀寫聽說能力是本課程的學習重心,各種學習活動都應以提高讀寫聽說能力為主要目的。

3. 策略

培養學生掌握讀寫聽說策略,適當運用,以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並藉以增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4. 興趣、態度、習慣

興趣、態度和習慣是促進語文學習成功的關鍵。學習語文時,要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體會學習和運用語文的樂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

為方便教師教學,除概述九個學習範疇外,本課程指引並提供建議學習重點,包括語文學習基礎知識和讀、寫、聽、說範疇(詳見另冊《中

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2021 年修訂)),以供課程設計和教學參考之用。

教師宜因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配合採用和靈活組織校本課程。

教學原則
  • 均衡培養讀、寫、聽、說能力

讀寫聽說能力互有關連,在學習上可以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因此,在教學上,教師宜綜合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以提高學與教的效果,例如先讓學生閱讀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然後分組討論,分析和比較作品的內容思想和寫作手法,並作口頭匯報,期間須回答同學的提問,綜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聆聽和說話能力。教師要因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靈活安排不同類型的語文活動,讓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發展。

  • 內容和形式並重

一篇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的整體。語文學習須文道並重。學習語文,既要着重作品的文字表達,也要着重作品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認識、領會和思考,例如學習議論文,除了要掌握作者的遣詞用字、布局謀篇、論證手法,也要明白作品表達的思想;學習詩詞,除了要欣賞作品的藝術技巧,也要體會作者的情思。

  • 細讀文本,提升閱讀深度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仔細精讀一些蘊含豐富文學、文化內涵的經典作品,含英咀華,涵泳細味,體會意蘊,汲取養份,以提高語文素養。教師宜讓學生連繫知識和生活經驗,誘發感悟,引導賞析,對文本作深度和多角度閱讀;或進一步結合多元化的學習材料,以篇帶篇、以篇帶書,並有機地連繫各範疇的學習。

  • 以朗讀加強感受和體會

研習一篇作品,宜先作整體感受,透過誦讀,感受作品的韻律、體會作品的情感,有了感性認識後,才再就內容、作法等作理性分析。特別是一些優美的詩文,更要反復吟詠,領略作品的節奏、情味,享受閱讀的愉悅和樂趣。朗讀要求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把作品讀出來,是幫助學生感受、理解作品的一項重要閱讀策略,有助學生感受作品的音樂性和節奏感,進而體會其中的情韻和意境。教師宜多鼓勵、要求學生朗讀,幫助他們去感受和體會作品。

  • 適量背誦,豐富積儲

記憶是運用語文能力的先決條件,有利於理解和培養語感,有助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對優秀學習材料反復誦讀,以至背誦,可豐富語文積澱,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背誦有不同形式,如全篇背誦、片段背誦、名言警句背誦等。教師宜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效益,選擇適量的優秀作品,鼓勵學生背誦。對於經典名作,自應鼓勵學生熟讀背誦,以幫助深入領會,積學儲寶。有豐富的積累,學生在表達時才能準確、流暢、得體,言之有物。

  • 大量而廣泛閱讀,積累語匯,培養語感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生必須透過廣泛閱讀,儲積語匯、句型,豐富知識,開拓思想。課堂上閱讀的學習材料只佔學生所需閱讀量的極小部分,教師須善用校內和公共圖書館的資源,確保學生大量而廣泛地閱讀,以此培養語感。教師宜設計活潑而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如閱讀報告、口頭匯報、以讀者身份寫信給作者、代入作品中角色撰寫日記等,鼓勵學生分享閱讀的心得和感受,但不宜千篇一律要求學生寫作閱讀報告,以免打擊閱讀興趣,加重功課負擔。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閱讀不同的文本,亦宜於課堂內外安排多元的閱讀活動,以增加閱讀趣味,豐富閱讀體會。

  • 了解寫作的過程

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寫作的過程——「了解要求」、「提取意念」、「形成觀念」、「語言轉換」、「回顧修訂」,使學生一方面掌握學習過程中不同環節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懂得如何解決,包括︰根據題目選擇題材,確定寫作策略,組織文章結構;通過想像、聯想,把材料作分析、比較、綜合;把意念轉化成文字;完成寫作後,還要評估內容是否達成寫作目標,然後修改潤色。學生認識了寫作的過程,有助解決每個環節所遇到的困難,提高寫作水平。

  • 全面培養聽說的能力

聆聽、說話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上愈來愈重要,在語文學習上不可忽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可結合其他學習範疇一起進行,以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宜因應不同課題,靈活安排多樣化的聽說活動,如故事講述、小組討論、個人匯報、朗讀、角色扮演,以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興趣、態度和習慣。其實聽說能力的訓練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師可因應實際情況,組織或鼓勵學生參加朗誦、演講、辯論等校內、校外活動,全面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

  • 有機地學習語文知識,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可增加對語言規律的認識,增強語文運用的能力。簡單術語例如「名詞」、「動詞」,有助師生之間溝通,但如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補結構」、「動賓結構」的分類等,不但對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幫助不大,而且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習變得索然無味。語文知識的教學,要結合適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一定語境中學習,不宜孤立地處理。此外,教師宜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應用所學的語文知識,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 教學結合生活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效的語文學習不應只限於課堂,而要延展到日常生活中。語文學習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並配合社會的大語文環境,使課堂內的學習和課外、校外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社會環境中學習,以拓寬學生的語文接觸面,增加他們使用語文的機會,最終取得全方位學習的效果。

  • 教學要多向互動

讀寫聽說是溝通的方式。溝通包括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因此,教師應採取多向互動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設計靈活多變的學習活動,多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討論和溝通,促使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 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學習

中國語文的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的,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習範疇一起學習,以全面提升語文素養。例如︰

  • 中華文化

語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培養閱讀、寫作、聆聽、說話等語文能力時,教師宜多選用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文學習材料,寓文化學習於語文學習,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同時認識中華文化。

  • 思維

思維是語文的基礎。在理解語言(聽、讀)和語言表達(說、寫)的過程中,思維是必要成分。因此,語文能力必須結合思維能力加以培養。在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學習活動時,要做到一材多用,一舉數得,在培養讀寫聽說能力的同時,又要訓練思維,例如在辯論中既要注意口語的表達,也要注意論證是否合乎邏輯;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聯繫個人的生活經驗,運用形象思維,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對作品產生個人的感悟。

  • 語文自學

語文學習須培養學生掌握各種學習策略,並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以養成自學的能力。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着學生通過蒐集作品的背景資料、作家生平事蹟和翻查工具書等,以理解作品。教師也可安排聯課語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例如觀賞話劇,然後參加觀後座談會,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以提升語文自學能力。

二、文學

學習目標 

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感受語文的美感,從作品的情意中感應人與人,以至人與物之間的真、善、美。文學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 感受文學閱讀的愉快經驗,欣賞文學之美;
  • 培養審美的情趣、態度和能力;
  • 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愉悅感受,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

力;

  • 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思想和感情,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感和同情,引起對生活和生命的體悟。

學習層面

文學學習可以有不同的層面,而學習的重心在於整體感受文學作品,領會文學之美;在感受之餘再玩味欣賞,進而創作。

  1. 感受

感受是接觸文學作品時,對作品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反應。閱讀文學作品須先從直觀入手,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內容美來自作品的思想、情意;形式美來自作品的音節韻律、色彩意象、結構鋪排等。引導學生感受作品,讓學生多朗讀作品,在感受過程中,可以享受美感經驗和積澱語感。

  • 鑒賞

鑒賞是在感受、欣賞之後,對作品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分析以及評價過程。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先得到真切的感受,再由感性轉向知性,然後二者結合,以分析、判斷、發掘該作品動人的原因,從修辭鍊字、韻律處理、布局編排等角度着眼,在另一個層面上欣賞作品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由知其然而至知其所以然,可以加深感受。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可以提升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認知和反思,誘發出生活的情味和意趣。

  • 創作

學生把所思所感表達出來,可以引發創作的興趣,體味創作的樂趣。

有了創作經驗,學生可以更容易分辨所讀作品的優劣,對感受、欣賞有所幫助。對個人修養而言,文學創作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有敏銳的觸覺和有進一步的反思,更可形成獨特的個性。

教學原則
  • 整體感性認識為先

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的整體,要整篇學習,整體感受,才能體會作品的情感、精神和韻律、結構之美。教學時宜引導學生結合知識和經驗,運用聯想和想像,透過反復吟詠,體味作品的情韻,進而體會作品的意境,然後才就內容、作法與學生討論、分析,進而鑒賞。文學教育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先,理性分析為後。如教授古典詩文,要讓學生多誦讀,首先感受韻律節奏,充分享受閱讀優秀作品的愉悅和樂趣,以收聲入心通的語文學習效益。

  • 領略情意,體會意境

文學作品是作者透過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出色的文學作品大都能融情於景、融情於物。教師宜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領悟作品的內涵,引發共鳴,並從中獲得啟發,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或就作品中具體形象化的描述,展開聯想和想像,探索作品背後的意念、情思,體會作品的意境,獲得個人獨特的美感經驗。

  • 着重學生個人體悟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更可以從讀者的角度去體會和發揮。閱讀文學作品是對內容、文字的理解過程,也是藝術的再創造過程。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審美經驗等,補充、豐富作者的創作。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體悟,這正是文學的吸引力和藝術價值所在。因此,教師須讓學生自由享受創造性閱讀的樂趣,並以開放的態度,讓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體悟。

  • 以誦讀加深體會

誦讀是目視、耳聽、口誦、心惟的綜合心理過程,是感受作品音節、韻律以至文氣的主要途徑。優美的文學作品,大多聲情並茂,教師宜引導學生,誦讀吟詠,使能聲入心通,藉作品的音樂性、節奏感、勻稱美,體會其中的意境情韻,並增強語感,提高欣賞品味。

  • 適量背誦,豐富積儲

背誦有助於熟習語文節奏、加強感受、提高學習效能和積儲語言材料。對於典範性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或某些琅琅上口的散文,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和作品的特點,選取片段或全篇讓學生作適量背誦,以幫助深入領會,豐富積儲。

  • 引發文學閱讀樂趣

文學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學生必須從中得到樂趣,才會自發地持續不斷閱讀。教師應向學生推介作品,以引發他們的文學閱讀樂趣。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可以由淺易經典作品入手,也可以由通俗作品入手。教師宜設計饒富意趣的閱讀活動,引發學生文學閱讀的樂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份量要適當,以免學生視閱讀為負擔。

  • 鼓勵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可以激發藝術創造力,引發創意,又可提升對作品鑒賞的能力,加深對文學的熱愛。教師應鼓勵學生用文字捕捉對生活的所思所感,體驗創作的滋味,領略創作的樂趣。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創造的潛能,因此,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可以不拘形式地從事文學創作。一般來說,在初中階段,可以從寫短詩、小品文入手;到了高中階段,可嘗試更多不同文學體裁的創作。創作可以由模仿、借鑒開始,逐漸便懂得變化求新,追求獨特的藝術創造。

  • 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學習中國語文的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的,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習範疇一起學習,以全面提升語文素養。例如︰
    • 讀寫聽說

文學以語文為媒介,文學的學習和語文學習的關係尤為密切。語文的學習材料不少都是文學作品,教師可以就近取材,通過讀寫聽說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教師也可以就學習重點,選取合適的文學作品,組織學習單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學感受、欣賞以至創作能力。

  • 品德情意

文學學習是品德情意教育的有效途徑。品德情意教育可以結合文學的學習進行,因為文學作品往往反映作者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透過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培養情意和品德,而透過創作則可以抒發真摯的情感,提煉出美的意念,甚或昇華到善的境界。

三、中華文化

學習目標

我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身為中國人應懂得欣賞中華文化。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於文化承傳。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以同時進行。中華文化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力;
  • 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並了解其對世界的意義;
  • 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 在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學習內容

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至日常生活見聞和體驗等,都可以是文化學習的材料。

文化的內容大致可透過以下三方面去了解:

  1. 物質方面

指人類創造的種種文明,例如飲食、器物、服飾、建築、科學技術、名勝古蹟等。

  • 制度方面

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制度、規範,例如民俗、禮儀、宗法、姓氏、名號、交通、經濟、政治、軍事等。

  • 精神方面

指物質和制度文化形成時產生的精神活動和結果,例如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

學生應透過學習材料與生活接觸,均衡學習以上三方面的內容。教師編選文化學習內容,必須衡量深度和廣度,並考慮與聽說讀寫學習活動的關係是否密切、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時間的編配等因素。

學習層面

中華文化的學習有三個層面:

  1. 認識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饒富意趣。認識中華文化,對民族認同有極重要的作用,而且又可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增強語文溝通能力。

  • 反思

文化反思,指的是對中華文化進行反省和思考,體察中華文化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從而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感情。透過反思,可以讓學生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更樂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以及進行文化創新;至於傳統文化中的不足之處,也敢於承認,勇於改進。在反思的過程中,也要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並抱持開放的態度,取長補短,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

  • 認同

文化認同,指的是對優秀的中華文化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例如欣賞國家的風俗習慣、傳統美德、河山風貌、科技成就,為古今文明而感到自豪。在認同自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時,培養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和能力。

認識是認同和反思的先決條件。學生學習中華文化,宜首先豐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然後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反思。閱讀與中華文化有關的篇章、典籍,觀看有關介紹中華文化的節目和紀錄片等,是豐富學生對中華文化認識的有效途徑。

教學原則
  • 鼓勵自學,重視啟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涵蓋面廣,文化學習項目眾多,實難在課堂內逐一處理,故教師須啟導學生自學,善用文字、音像等不同的媒體,幫助學生學習中華文化。鼓勵學生自學時,要着重激發學習興趣,並因應學習需要安排靈活多采的學習活動,例如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專題研習、藝術欣賞、文化問答比賽、文化專題講座、參觀、文化考察等,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適當地啟導學生思考文化問題,這樣既可學習文化,也可培養思維能力。

  • 在生活中學習並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領悟中華文化的內涵,並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例如在個人方面,既要自愛自律、積極進取,亦須虛心開放;在家庭方面,要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在學校方面,要尊師重道、友愛同學、愛護公物、遵守秩序;在群體方面,要對人和氣、尊重別人等。又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等傳統美德,均須身體力行,以體現、繼承及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

  • 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學習

中國語文的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的,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習範疇一起學習,以全面提升語文素養。例如︰

  • 讀寫聽說

語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培養讀寫聽說能力時,教師宜多選用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學習材料,寓文化學習於語文學習,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同時認識中華文化。 Ø 品德情意

文化學習不止於知識的掌握,還須感知、體驗,而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因此,文化學習可與品德情意培養同時進行。

  • 思維

學生對中華文化有一定認識後,還必須有所思考、反省,以了解中華文化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亦可與世界其他國族文化比較,思考探究,加深認識;因此,文化學習可與思維能力培養同時進行。

(4) 連繫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學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也可從其他學習領域(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或學科(如中國歷史、地理等)學習中華文化,教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或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例如專題研習,讓學生對某文化專題進行分析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以提高學習效能。

四、品德情意

學習目標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語文的學習除了培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外,也包括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養。品德情意教育可由感情激發到理性反思,以情引趣,以情促

知,進而自我反省,並在道德上自覺實踐。品德情意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 培養道德認知、意識和判斷力,從而促進自省,培養道德情操; 
  • 陶冶性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 加強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學習要點

品德情意的學習重點大約可分成「個人」、「親屬‧師友」及「團體‧ 國家‧世界」三個層面,體現了傳統人倫關係由親及疏、推己及人的觀念。建議的學習重點包括以下項目:

  1. 個人
    1. 自我尊重:愛惜生命、知恥、自愛、自重、不自欺
    1. 自我節制:不沉溺物慾、情緒有節
    1. 實事求是:承認事實、重視證據、勇於探索
    1. 認真負責:重視責任、不敷衍苟且、知所補過
    1. 勤奮堅毅:努力不懈、貫徹始終
    1. 專心致志  
    1. 積極進取:取法乎上,盡其在我
    1. 虛心開放:了解自己不足,欣賞別人長處
    1. 曠達坦蕩:了解客觀限制、知所調處挫折失敗
    1. 美化心靈:欣賞自然、藝術,享受閒適、寧靜、淡泊
  2. 親屬‧師友
    1. 尊重別人:尊重對方權利、感受
    1. 寬大包容:接納多元觀點、容忍不同意見、體諒寬恕
    1. 知恩感戴:知所回饋
    1. 關懷顧念:尊敬長輩、友愛同儕、愛護幼小
    1. 謙厚辭讓
    1. 重視信諾
  3. 團體‧國家‧世界
    1. 心繫祖國
    1. 守法循禮:遵守法律、有公德心、尊重社會規範
    1. 勇於承擔:履行義務、盡忠職守、有使命感、具道德勇氣
    1. 公正廉潔
    1. 和平共享:團結合作、和平共處
    1. 仁民愛物:尊重生命、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在「個人」層面主要的要求是人格的優化;在「親屬‧師友」層面則是自親及疏,由親愛家人做起,以至於關心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其他人;在「團體‧國家‧世界」層面則再推己及人,及於整個社會群體,發揮民胞物與的精神。

教學原則
  • 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學習活動靈活多變

教師可因應學習材料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用隨機或滲透的方式,靈活施教,也可把若干品德情意的項目配合某些語文學習重點有機地組織起來,成為以品德情意為主題的增潤單元,進行教學。品德情意教育的學習活動要靈活多變,讓學生積極參與,例如角色扮演、兩難困境討論等活動,既可使上課氣氛生動活潑,也可培養學生思維及聽說能力。

  • 重視思辨過程和道德實踐

品德情意教育重視思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說教,而要營造開放、互相尊重和接納的氣氛,讓學生能自由發表意見、抒發感受。透過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的學習方式,可擴展學生的思考空間,從而培養學生明辨是非、推理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透過討論和思考的刺激,學生可自我反省,從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並提高道德實踐的意願和能力。教師可多組織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等,讓學生把道德認知付諸實踐。 (3) 以身作則

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品德情意教育重視薰陶;教師平日的言行對學生的品德情意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可以透過日常與學生的接觸,讓學生在情意上有所感染,培育品德。

(4) 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學習

中國語文的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的,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習範疇一起學習,以全面提升語文素養。例如︰

  • 讀寫聽說

品德情意教育不宜孤立進行,教師可利用語文學習材料中與品德情意相關的素材引導學生討論、反省,讓學生在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品德情意的培育。

  • 中華文化

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學習優良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品德情意的培養起積極的作用。因此,品德情意的培養可結合文化學習進行。

(5) 連繫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學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從其他學習領域(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科(如宗教)或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等,也可得到品德情意的培養,教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或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五、思維

學習目標

語文運用以思維能力為基礎。要提高語文能力,便要培養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必需的思維能力及思維素質,使他們能夠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 培養慎思明辨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 培養良好的思維素質;
  • 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

學習要點

  1. 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培養與語文學習要互相配合;而在中國語文科中又要以語文學習為主導: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培養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必需的慎思明辨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慎思明辨能力

慎思明辨是指分析、歸納、比較、推論等思維過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慎思明辨能力,可以提高他們理解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例如:閱讀報章、雜誌,收聽電台和收看電視節目,比較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找出其中的異同,判斷資料的可信性;聆聽演講,分辨事實、意見和合理的判斷;參與辯論,考慮提出論據時,預計和評量對方的反駁,並即時作出決定等。

  • 創造性思考能力

創造性思考是指運用掌握的信息,產生出新穎、獨特意念的思維過程。通過一些語文學習活動,可以刺激學生根據已有的資料或想法去構想新的意念,令語言文字的表達更加新穎、獨特,例如:通過續寫故事、改編寓言等語文活動,使學生敢於突破固有的觀念,懂得運用想像,作多角度的思考,構思出人意表的結局,令語文的表達更有創意,學習更有趣味;通過講述故事,使學生發揮創意,或補充情節,或擴展心理活動、語言、動作等的描述,提高表達的藝術效果。

  • 解決問題能力

解決問題是指在問題情境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求得答案、對策的思維過程。通過運用語文的情境,學生可以學習分析、綜合有關的資料,找出多個可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決定採取最適合的行動,例如:做不同類型的語文專題研習,要選用適當的蒐集資料的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文字材料,要運用略讀、速讀的策略;在演講時,要一邊講述,一邊觀察場合、氣氛的變化,預計可能出現的反應,構思應變策略等。

  • 培養良好的思維素質

思維素質是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特徵;良好的思維素質主要包括深入、靈活、敏捷、創新、明辨,而五者是互相關連的。

  • 深入

能深入思考問題,對所面對的問題作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例如聽出說話人的潛在目的和言外之意,了解某種意見或論點所隱含的預設和所衍生的結論;說話能掌握要點,有邏輯性,表達意見時,能充分考慮各種因素;能準確理解所讀內容的要點,把握作者的意圖,全面了解閱讀材料的結構組織;寫作論說文,論證精確、深入、周密。

  • 靈活

能在思維過程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多變地處理材料,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並善於作出靈活、合理的選擇,例如善於從聽話中得出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論;在談話過程中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善於隨時變換方式、語氣來適應聽者的接受心理,增強說話的效果;在閱讀中善於運用聯想、想像等,以提高閱讀效果;寫作時能靈活運用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等,以提高表達效果。

  • 敏捷

能在迫切的情況下冷靜、周密、積極地思考,並能因應要求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或結論,例如在聽話時善於抓住對方說話的內容要點,迅速作出反應;說話時,能把自己想說的話很快地組織好並說出來;閱讀有一定的速度,並迅速抓住材料的要點;寫作時,能根據要求及所掌握的資料迅速構思,快速寫作等。

  • 創新

學習最終是要推陳出新,故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問題,能廣開思路,作多角度思考,衝破成見去理解問題,尋找多個解難方法,例如聽話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討論中能說出新穎、獨特的見解;閱讀時,能產生超出篇章以外的新思想、新見解;在寫作中立意新穎,構思和表達不落俗套等。

  • 明辨

在思維過程中,能嚴謹、全面和獨立地審視事物和自我反省,然後評價、調整和改善,例如在聆聽時,能迅速鑑別所聽內容的對錯、優劣;說話時,能發現缺點,並能及時改進;閱讀文章時能評價和鑒賞;寫作時,能評價和自我修改。

  • 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素質,可通過語文能力訓練,使他們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如演繹、歸納、概括、類比、分析、綜合、比較、聯想、想像、具象化等。

教學原則
  • 結合語言訓練

語言和思維關係密切,思維訓練和語文訓練不能分開進行,兩者必須在聽說讀寫活動中緊密結合,例如在聽說教學時,利用學習材料中的矛盾論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思考,一方面加深學生對語料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辨及口語表達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既要注意學生的語文運用,也要注意他們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 結合知識學習

在教學上,盡量做到思維訓練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例如講解關聯詞語的用法,可以適當滲透有關邏輯概念方面的知識;講解記敘文的要素,可以結合創造性思考中的回想等進行訓練;講解說明的方法,可以結合慎思明辨中的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進行訓練。

  • 思維方法和態度並重

思維教學除重視思維方法的訓練外,亦應重視培養學生思考的態度。教師宜設計多元化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和經驗,積極發揮好奇心、想像力,勇於探索、敢於接受挑戰,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勇於提出獨特和創新的見解。從分組討論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和認真思考別人意見的態度,並能尊重別人不同意見,不會盲目附和或排斥。

  • 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

學習不應只局限於課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語文活動,使他們不斷通過實踐,積累生活素材,學習和掌握觀察事物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透過專題研習,讓學生自擬題目,然後透過不同的途徑,如觀察、訪問、調查、查考文獻、搜尋網頁等,獲取相關的資料,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討,從而獲得獨特和創新的見解。 (5) 從協作學習中培養同理心要鼓勵學生從協作學習中掌握溝通、協商的能力,在集思廣益之下,汲取他人智慧,引發同理心。例如教師可透過專題研習、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觀點、意念,辨識他人的情緒、想法,使他們考慮問題時能夠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謀求共識,從而找出彼此皆可接受的方案。

  • 重視啟發引導

要鼓勵學生自覺地、積極地、獨立地思考問題,必須讓他們去親自經歷思考問題的過程,積累思維經驗,教師只在適當的時候才給予啟發和引導。教師要事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預計他們在思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從而適當地啟發和引導。提問要富啟發性,以刺激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並主動打開思路。在學生思維遇到阻力時,要善於誘導,例如設計幾個由易到難、有助學生思考的問題,使他們的思維逐步受到啟發,達到預期的訓練目的。另外,要營造開放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敢於質疑問難,這樣才能及時從學生身上得到反饋,了解學生的疑難所在,務使每一條啟發性的問題都具有針對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夠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例如組織討論會,請學生分組搜集資料,組織論點、論據。

  • 重視學習過程

在思維訓練中,尋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重要。一個問題可能有多個答案。為了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啟動他們求新、求異的思想,在教學中,應當允許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存在差異。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時會超越常規,提出某些不同尋常的看法。這時候,教師應首先鼓勵學生闡明自己的見解,鼓勵發展求異求新的思想,適當時再引導學生對所提看法自我評價,例如分析作品的主旨,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分析。由於各人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或有出入,教師應先肯定他們的分析,引導他們說明理由,如果言之成理,即使與一般說法不同,也應該接受他們的答案。

六、語文自學

學習目標

語文學習是終身的。學生必須養成自學的能力,才可應付生活上語文運用的需要。語文自學能突破課堂語文學習的限制,使學生透過全方位學習,增進語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語文自學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 培養獲取知識、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自我監控的能力;
  • 提高語文自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語文自學態度和習慣。

學習要點

通過語文學習活動,培養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興趣、態度和習慣。

  1. 能力語文自學的能力,包括獲取知識、建構知識、運用知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獲取知識的能力,是指聆聽、閱讀、查找資料、觀察、提問、驗證,以及推論的能力。

建構知識的能力,是指對所獲取的信息(思想、意義、知識)進行分析綜合,經過篩選歸類,與已有知識互相連繫而產生新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指學生把通過閱讀、多聞、多見、多問所貯存起來的語文知識和各種知識,根據需要靈活提取出來加以運用的能力。

自我監控的能力,是指在自學過程中對自己的自學成果、學習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自覺地進行監控,及時地總結經驗、糾正錯誤的能力。

  • 興趣

語文自學的興趣建基於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孜孜不倦,樂於學習,不斷加強對語文的認知和理解。

  • 態度

語文自學要積極主動和持之以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養成積極主動的自學態度,自訂計劃、自我調節,按既定的目標學習語文。

  • 習慣

語文自學的習慣,包括隨時觀察、經常閱讀、勤於思考、勤於驗證、質疑問難、摘錄筆記、經常使用工具書等。

隨時觀察,使學生時刻自覺地積累語文材料、發展思維。經常閱讀,使學生拓寬視野、積累語文材料;質疑問難,使學生保持思路靈敏,善於在理解過程中提出問題,形成心得,進而尋根究柢,觸類旁通,發揮創意;摘錄筆記,使學生整理平日閱讀、聆聽和思考所得,隨時學以致用;經常使用工具書,使學生熟習各類文獻資料和查檢資料的方法,能迅速選取適當途徑,解決讀寫聽說的問題。

教學原則
  • 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語文來自生活實踐,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本身就是自學語文的最佳時空環境。生活中的語文素材豐富多采,教師要啟導學生在取之不竭的生活情境中多讀、多問、多見、多聞,以豐富閱歷,掌握語文工具,並做到學以致用。

  • 培養探索精神、體驗成功感語文蘊藏無窮知識,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他們體驗語文自學的過程,明白其中的價值。教師要透過語文材料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日要與學生營造輕鬆、進取的學習氛圍,這才有利於師生共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要多肯定學生的自學成果,讓他們多體驗語文自學的成功感。
  • 激發情趣、欣賞語文

語文蘊藏無窮機趣,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使他們切身體會語文自學的愉悅。教師要透過語文學習材料創設趣味盎然的情境,例如詩詞的意境和情韻,故事情節的引人入勝,小說人物的應對機鋒,散文文氣的暢快淋漓,都可以引發學生浸淫其間,進而主動追尋、發掘自己喜歡的語文學習材料,享受語文的妙趣,自得其樂。

  • 規劃啟動、適時指導

要規劃、啟動學生的語文自學活動,並在過程中適時指導。語文自學包括有計劃和隨機性的學習,可以是自讀學習材料,課外閱讀活動,或者專題研習。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計劃,商量訂出各階段的要求和期望,啟動學生自學,並在過程中適時檢測,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協助他們解決困難。

  • 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在語文自學中有自己的見解。學生透過自學繼承前人知識,容易受前人思路牽引,不加思索全盤接受。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語文自學中不迷信權威,敢於建立自己的思想,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 讓學生掌握方法

要使學生掌握各種語文自學方法,以便主動探索。常見的語文自學方法包括檢索工具書、訪問、調查、做紀錄、編目錄、閱讀、運用資訊科技等。

以下用閱讀、檢索工具書和運用資訊科技為例,加以說明:

  • 閱讀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閱讀包括閱覽視像媒體的圖文,但主要還是書刊文字。教師要先以富有趣味的作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關作品要符合學與教資源選取原則。然後,教師才輔導學生鑒別讀物的優劣,選擇優質讀物。閱讀時要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包括瀏覽、速讀、略讀、找關鍵語句、主題閱讀等。

推廣閱讀風氣,可以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教師要提供可引發閱讀興趣的環境,例如善用圖書館設施和社區語文活動,安排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提供適當輔導,包括尋找閱讀資源的途徑、適當運用閱讀策略以及如何從閱讀中建構知識;要着重從閱讀中培養能力和樂趣,例如為學生組織導賞活動,引領學生閱讀優秀的作品,提高閱讀的質量,避免要求學生做過多的書面閱讀報告;要鼓勵學生分享閱讀的心得和感受,例如組織讀書會、舉辦讀書報告會等。

  • 檢索工具書檢索工具書是尋找資料的常用途徑。工具書可以提供資料和線索,釋疑解惑,指示進一步探究的門徑。工具書包括字典、辭典、書目、百科全書、手冊等。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常見的工具書,掌握常用的檢索方法,使學生能查會檢、選用得當。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更新工具書的重要,懂得挑選合適的版本,引用資料時懂得核實。
    • 運用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可以帶動學生接觸大量知識,加強學習的互動性,照顧學習多樣性,便於學生自我糾正,不受時空限制,而且趣味性強。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互聯網與電腦軟件的使用,指導學生尋找網站,瀏覽、選用,廣泛交流。電腦軟件可以對學習者作出即時回應,並且詳細記錄學習進程,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教師要指導學生選用電腦軟件,以便按照自己的計劃、途徑、步伐學習。教師尤須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資訊科技,審慎判別電子資訊的真偽對錯,了解並尊重私隱權和知識產權,遵守有關法規。

  • 家校合作

語文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學校生活時間有限,長時間的家庭生活,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十分重要。教師要建立和家長的連繫溝通途徑,充分利用家庭生活,提高學生語言學習效能;輔助、促使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為子女營造語文自學的空間和機會。學生在家庭中廣泛接收各種語文資訊,包括電台電視廣播、錄音錄像、網上資訊等。

大量的資訊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識,也可能令學生無所適從,因此家長的引導十分重要。家長可在家中提供學習的環境和適當的學習材料,與子女一起閱讀書刊、觀賞節目、上網瀏覽、參加文娛活動,讓子女透過與家長的愉快交往,激勵他們自學,然後交流分享,引導子女從閱讀中學習。此外,家長對子女學習的期望和鼓勵,運用語文的態度和習慣,對他們的語文自學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三章  課程規劃

本章列述課程規劃的主要原則,以協助學校與教師因應學生需要、興趣和能力,以及學校實際情況,善用學習時間,設計靈活而均衡的校本課程。

3.1 主導原則

規劃本科課程時,須考慮以下各項:

3.1.1 依據中央課程架構,逐步發展校本課程

學校須依據中央提供的課程架構,透過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為學生提供均衡而全面的語文教育,貫徹課程宗旨;同時盡量善用課程架構提供的彈性和空間,因應學生的需要、性向、興趣、能力,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建設校本課程。

學校發展校本課程,可建基於現有的優勢,因應本身的條件、學生的特點,決定發展的步伐。學校可以從小步子做起,並分階段逐步開展。在實施過程中,須按實際情況適時檢討,並就教學進度、單元內容、篇章數量等作適度的調整。例如參考課程發展處提供的學習單元設計示例或坊間的教學設計,作校本課程調適,並適時衡量教學成效,進行修訂,逐步發展校本課程。

3.1.2 設計均衡的校本課程

規劃校本課程時,學校要同時顧及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九種共通能力和九個學習範疇的橫向平衡,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在知識的積累、

能力的掌握、態度和習慣的培養等各方面都能獲得均衡和全面的發展:

  • 基要的學習經歷

教師應有機地規劃學校課程,根據語文學習的特質,設計多元化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均衡地獲得「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和「與工作有關的經驗」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例如:通過討論生活事件,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同時進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學習各種讀寫聽說策略後,運用所學於不同專題研習,發展智能;到慈善機構或社區服務機構表演朗誦、話劇,讓學生嘗試參與社會服務;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文學、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和欣賞藝術作品、表演,提高學生藝術的素養;鼓勵學生參與校刊的編輯工作。

  • 共通能力共通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基礎。教師要安排適切的語文學習活動,均衡地培養學生的九種共通能力。例如透過讀寫和聽說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的溝通能力;透過一般的寫作、創意寫作或文學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透過討論、辯論活動,培養學生的慎思明辨能力等。
  • 學習範疇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規劃本課程時,要確保學生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均衡而全面。

3.1.3 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及善用不同課程資源

為幫助學生更有效達到學習目標和掌握學習重點,在實施課程時,學校可因應實際需要、學生能力、社會環境的變化等,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如增刪課題、學習材料、活動、單元數量,又或調整學習內容的組織方式、學與教的策略和進度、對學生課業的要求、評估的模式和準則,也可因應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延伸活動,進行拔尖保底。

學校設計校本課程時,宜善用不同課程資源,以發展具校本特色的課程。例如學校可參考課程發展處提供的有關課程文件及課程資源,靈活選用。例如參考課程發展處提供的學習單元設計示例、參考篇章目錄、參考書籍目錄及簡介、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等,編選學習材料、設計學習單元;因應學校本身優勢或有利條件,參加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劃;參加教師培訓課程、研討會、經驗分享會等,以豐富教師發展學校課程的學養和識見。學校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善用其他課程資源,如互聯網的資源等,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進度及興趣學習語文,並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切合他們的需要。

3.1.4 以文言經典作品作為學生閱讀輸入的核心部分

課程提供「建議篇章」(包括公開考試的「指定考核作品」,見附錄),推薦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品,作為他們閱讀輸入的核心部分。這些文言經典作品包含豐富的語言、文學、文化底蘊,學生透過熟讀精思,感受作品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掌握篇中文學、文化內涵,有助豐富語文積澱,培養品德情意和提升文化修養,也有助拓寬視野和胸襟。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程,例如增設文言經典單元或配合單元主題加入相關的篇章。

不過,這些「建議篇章」只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在規劃課程時,仍須因應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配合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選用不同的學習材料,包括白話和其他文言作品,進行教學。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善用文言經典作品,引導學生深入欣賞篇章,體會作者的用心,感受其中的文化思想特質,掌握行文作法的精粹,從而提升語文素養,增強品德情意。教師並宜擬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能遷移所學。

3.1.5 靈活組織單元,發展學生潛能和專長

為照顧不同能力、興趣、性向和特長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高中階段,課程要為他們創設更寬廣的學習空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以發展不同才能。學校及教師可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基於學校已有的條件和優勢,以及過去的經驗,靈活地組織單元,增加學習趣味,並發展學生的潛能和專長。

3.1.6 透過中華文化及品德情意的學習,加強價值觀教育

中國語文課程重視學生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中國語文的學習,除了培養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外,也包括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篇章,既可學習篇中情理、認識中華文化,亦有助培養「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同理心」和「守法」等價值觀和態度。例如透過日常生活的事件,對照古今人物的言行思想,發展慎思明辨能力,同時培養品德,討論尊重他人的精神如何由尊重自己做起,再推己及人,並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3.1.7 善用資訊科技教育,提升學生資訊素養

資訊科技教育能促進語文學習,增加學習趣味,亦能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及風格。電子學習資源的模式多元化,包括電子文本或電子書、圖片、錄音、錄像、動畫等,甚或是一些網上專題資源套,互動學習的網上課程。教師可運用這些電子學習資源,了解及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過程中教師仍需給予學生適切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運用資訊科技的正確態度,從而提升他們的資訊素養,例如:

  • 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就不同的課題,運用閱讀能力和所學策略,蒐集、分析、綜合、整理、評價不同媒體的資訊,達成學習的目標;
  • 應用資訊科技作多媒體或電子簡報的演示,展示學習成果;
  • 在處理資訊時,懂得列明引用資料的來源,體現正確運用資訊、尊重知識產權的態度。

3.1.8 推動從閱讀中學習

中國語文課程須配合學校課程的發展,推行四個關鍵項目,積極參與跨學習領域/科目協作,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培養共通能力和正面價值觀,以達到「學會學習」的目標。

在四個關鍵項目中,「從閱讀中學習」與中國語文課程的關係至為密切。在課堂內,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和了解閱讀過程,積累語匯和培養語感,做到「學會閱讀」;在課堂外,教師應與學校圖書館主任和其他教師緊密合作,促進校園閱讀風氣,推動跨課程閱讀,幫助學生建立廣泛閱讀的習慣和建構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從閱讀中學習」,增進不同領域的知識。

語文是學習不同學科的基礎,學生需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以貫通不同學科的學習。在適當的情況下,可在不同學習領域創設有意義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情境,以推展「跨課程閱讀」,提供機會讓學生拓寬學習領域上的知識基礎,並能應用和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的閱讀技巧和策略。同樣地,不同學習領域可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透過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運用讀寫能力來建構知識,達至終身學習。

3.1.9 加強學習階段之間的銜接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是由小學貫串至高中,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應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學校編排課程,要使各學習階段的內容循序漸進,讓學生先打好基礎,再進行較深、較廣的學習。為便於檢視學生學習的基礎,並加強課程的銜接,學校宜訂定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和要求,以掌握學生學習的進程,從而幫助規劃或調節下一階段的學習。學校須確保學生能在初中階段為高中課程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而高中中國語文課程,應建基於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優勢,讓學生提升水平、發揮所長。

3.1.10 連繫本學習領域科目、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的學習

語文學習有助促進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而其他學習領域,亦往往提供學生各類語文實踐的機會,幫助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為語文學習開拓更大的空間。學生透過學習和運用語文,可以豐富知識,並且透過其他學習領域中的不同課題,如人際關係、社會及自然環境、中華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等,拓寬視野。因此,學校在規劃課程時,須顧及本

科與本學習領域及其他學習領域、學科之間知識、能力的滲透和遷移。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科目的連繫

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與普通話科均是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內的科目。

中國語文與中國文學兩科在學科知識和能力上互有關連,在學習上可以互相照應。學校如在高中階段開設中國文學科,在規劃中國語文科文學範疇的學習內容時,宜與中國文學科作緊密的配合,讓學生應用從中國文學課程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習效能,同時通過適當的教學安排,以避免兩科之間學習內容及學習材料不必要的重複,更經濟而有效地運用學習時間,使兩科的學習,互相促進、互相補足,充分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中國語文科與普通話科可加強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內容和活動的連繫,例如舉行中華文化周、專題講座等聯課活動,深化及鞏固中華文化的學習,拓寬學生學習及運用普通話的機會。

  • 與其他學習領域/學科的連繫

語文是建構知識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使用的學習材料多元化,涵蓋歷史、文化、科普、社會、經濟、藝術等不同領域,有利於跨學科學習。教師可透過專題研習等方式,進行不同學科協作的學習活動,既有助學生貫通不同領域的學習,也促進共通能力、價值觀的培養;而其他領域的學習,亦提供學生更多讀寫聽說的實踐機會,有助提高語文學習的效能。

3.2 課程管理

學校規劃課程時,宜全面了解中央課程的宗旨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成立課程規劃小組,整體規劃各學習階段的課程;因應校本情況和科組成員的需要,擬訂專業發展計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同時要持續蒐集優質教學材料,發展「教學資源庫」,以及建立「學習材料庫」,鼓勵學生自學,並須據學生的評估表現,持續評鑑、反思及調整課程內容和學與教策略。(詳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為有效推動本學習領域內各科的課程發展,校長、副校長、課程統籌主任、科主任、級聯絡人或級統籌員和科任教師等,各有不同的職能,需要衷誠合作,齊心協力,以提高本科的學與教效能。(詳見《中國語文教

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3.3 學習時間

語文學習着重實踐,而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習時間不單指學生在課室上課的時間,因為學生的學習經歷可以於任何時空發生。學習時間包括上課的時間,上課以外的在校時間,以及校外時間,包括假期。學校應對學生的學習時間作整體規劃及安排:

  • 高中三年課程總課時約為2,500小時。本科佔三年課程總課時

10.5% – 13%,即263-325小時。學校宜因應學生的能力、科目發展優次等因素,決定中國語文科採用建議課時的上限或下限,以照顧學生學習上的不同需要。

  • 學校規劃課程,要整體考慮學習活動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習時間的分配和銜接。例如在閱讀方面,教師在課內指導學生一些閱讀技巧和方法,然後安排學生在家中進行課外閱讀,鞏固所學,教師再在課堂上跟進;在寫作方面,學生課前先在家或圖書館蒐集寫作材料,然後在課堂進行討論和寫作。
  • 教節的編配應作靈活的安排,教師應配合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例如安排連堂的寫作課;在同一課時安排同級的課節,以便進行協作教學;又可安排一個短課節進行晨讀或午間閱讀。
  •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時間表中可供彈性處理的時間(各學習領域建議分配課時以外的課時),以進行語文及其他學習活動,例如安排增益或輔導課、額外的共同閱讀課。
  • 教師宜以「全方位學習」的概念,擴闊本科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周遭環境、時空、人物都可以是合適的學習材料,教師只要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便可以在學校以外的廣闊生活中,不受時空限制,主動、積極學習語文。作為學生學習的促導者,教師須布置環境,營造氣氛,讓學生自然投入學習,養成持續學習的態度、習慣和興趣,成為全方位的學習者。

第四章  學與教

本章就提升學與教效能,列舉主導原則和一些教學策略,以及布置日常課業時的注意事項。

4.1 主導原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不同的任務,包括設計課程、傳授知識、促進學習、提供資訊、輔導學生、評估及回饋學生表現等。語文教師須發揮專業精神,貫徹以下原則,以提升學與教效能:

  • 培養興趣、態度和習慣,促進自主學習

培養語文能力首要讓學生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功感,引發他們積極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可透過多元的學習材料、課堂內外的語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並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例如自己摘錄重點,整理筆記,進而訂立個人的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監控、調節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 有機連繫不同範疇的學習,一材多用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範疇中,讀寫聽說是能力表現的渠道,而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等則是語文學習的內涵。各範疇的學習互有關連,不能孤立割裂地處理,例如篇章結構、寫作手法、文學、文化和語文基礎知識等,均應結合閱讀,隨文而教,不應脫離文本抽空處理。教師宜善用同一學習材料,設計能綜合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從實際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文,透過實踐,培養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 重視閱讀,豐富積儲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教師須致力閱讀範疇學與教的規劃與實踐,讓學生有足夠的閱讀經歷。教師要選取古今優秀作品,一方面讓學生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豐富積儲;另一方面讓學生細讀文本,包括誦讀吟詠優秀的篇章,感受、理解、賞析、評價作品,以培養語感和閱讀能力,並作適量背誦,以深化體會。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閱讀不同的文本,還應在課堂內外安排多元的閱讀活動,以增加閱讀趣味,豐富學習經歷。

  • 充分準備,靈活施教教師須清楚認識學習、教學、評估三者的循環關係,擺脫應試教學的觀念;也要協助學生從被動地學習知識,轉為主動地去追尋知識之間的聯繫,並在生活中加以應用。教師在教學前應充分準備,包括仔細閱讀文本,預計學生的學習難點等,並配合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布置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應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運用策略和方法作引領和指導,讓學生聯繫已有知識和能力,主動思考和親身體驗,從積極參與和實踐中,理解學習內容,有個人獨特的感受,從而建構新知;並要善用評估,適時回饋,以促進學生學習。
  • 引發思考,深度學習

教師須建立開放的課堂學習風氣,適當地設疑置問,不受固定答案限制,並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思考,誘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主動經歷、積極參與活動,將所學知識內化和遷移為能力。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除了鼓勵學生提出己見,還要引導他們說明自己的答案背後的根據和想法。在日常的讀文教學中,要協助學生建立理解思路,多要求學生根據文本線索進行推論、分析,以及比較、評價不同觀點等,並作說明,以發展思維能力;當學生理解錯誤,產生疑惑時,教師須適時點撥,引導他們糾正、釋疑。教師更要鼓勵學生在廣博知識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敢於質疑,打破成規,探求真理,創造新知。

  • 拓寬語文學習空間

有效的語文學習,不應局限於課堂內,而應充分運用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應突破課堂的限制,把語文學習由課堂延展至課堂以外的天地,讓學生透過體驗式學習,全方位學習語文。教師可利用不同的學習環境,與其他科目、學校、機構和人士合作,組織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運用語文、拓寬視野和豐富學習經歷。例如鼓勵學生在網上學習,參與各種探訪、考察和交流活動;又可邀請作家、學者為學生舉行座談會,或安排他們參與聯校比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每個學生都具備學習能力,亦各具獨特性,他們各有不同的稟賦,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性向和學習能力,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風格,善用學校學與教上的優勢,以及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提供的彈性,規劃課程,訂定清晰的學習目標,編擬學習內容及組織學習活動,以照顧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同時做到拔尖和保底。在設計學習單元時,可預留若干課時,作拔尖保底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用不同的學習材料、資源及資訊科技,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和學習途徑,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因材施教,以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教師也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向和才能,讓學生各展所長,例如有些學生聽說能力較高,有些則讀寫能力較強,教學時應能充分了解他們的強弱項,讓他們發揮所長,並要及時幫助他們彌補不足,以免造成學習的障礙。此外,教師應定期檢討學與教的成效,及早跟進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持續未有改善的學生多加關注,盡早找出原因,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鼓勵,幫助他們掃除學習障礙,增強學習信心;對表現特別出色的學生,則可透過增潤課程、學與教方法、評估措施、聯課活動等,幫助他們發展特長,追求卓越。

  • 善用資訊科技以促進學與教

教師宜因應學習目標和需要,善用資訊科技以促進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的視聽材料輔助教學,通過應用程式增加學習趣味,加強互動,透過網上評估及回饋,讓學生反思學習成效,促進語文自學能力。教師亦可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按需要提供閱讀篇章、教學短片等自學材料,讓學生通過網上學習平台,在課前按個人的步伐自學部分內容,建立預習的習慣,課堂時間則可進行深化的學習活動。教師也可透過不同的網上自學課程,為學生提供可按照自己步伐學習的機會,以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利用電子課本、電腦軟件、網上學習平台、流動應用程式等,讓學生在課內或課外,隨時隨地均能學習語文;以及提供機會,讓學生應用資訊科技展示學習成果。

4.2 策略舉隅

語文的學與教沒有成規定法,教師須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和需要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和方法,布置教學,以提高學與教的效能,促進學生學習。教師應營造輕鬆、愉快、融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功感,從而熱愛語文,樂於學習,並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除直接講解之外,尚可參考以下的一些學與教策略︰

4.2.1 互動學習

優質的互動學習,能增加學習趣味,培養思維、溝通和協作等能力,提高學習效益。教師可通過提問、回饋和討論等,為學生提供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平等參與、共同探索、互相學習的經歷。

(1) 提問

有效的提問和追問,可以拓寬學生思考的空間,提升思維的層次。教師除了自己提問,還應鼓勵學生提問,包括在預習時構想問題,在課堂上就所遇疑難提出問題等。透過師生的提問和討論,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透徹理解所學,進而激發探求新知的精神。有效的課堂提問應緊扣關鍵的學習內容,並包含一定具思考價值和難度的問題,以刺激學生思考。此外,教師提問時應提供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或討論,不要急於提供答案或只關心答案的對錯,要理解學生作答的思路,並適時給予回饋。

(2) 回饋

優質的回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提供具體和有針對性的文字或口頭回饋,幫助學生釐清學習目標,引導他們認清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效。同時,教師亦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鼓勵性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3) 討論

教師可直接就課文的關鍵部分擬設問題,或設計情境和安排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討論,多向交流,互動學習,建構知識,綜合運用語文,發展思維、溝通、協作等能力。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和任務,既要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思考、發揮,也要以文本或指定的情境作限制,讓學生聚焦討論。

(4) 實踐

知識必須經過實踐應用才能轉化為能力。教師應該創設情境,提供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因應新的情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思考對策,解決問題。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根據文本提供的線索,代入作者或作品中的角色,以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和感受,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教師亦可通過實物、多媒體材料,或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等,將某些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較易感知和理解,然後再讓他們閱讀文字,進一步理解、想像、感受作品的意蘊。

4.2.2 探究學習

教師可建基學生已掌握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他們有更多自主空間,運用所學的學習策略,從而建構知識、提升語文能力。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信念、長處和能力,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以促進他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可以讓學生經歷以下過程:

  • 訂定目標: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教師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特定的範圍,以協商或自決的方式,擬定探究的題目和目標。
  • 自主探索: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自行發現問題,透過資料蒐集、問題分析等步驟,嘗試尋找答案,以解決問題。期間,每個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問題產生不同的見解,通過與教師、同學的交流、討論,嘗試尋求共識。
  • 建構新知: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反思,運用不同策略,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和相關資料,考慮不同人的立場和論據,評鑑不同的觀點,作出判斷、修正或衍生新的意念。最後,以個人的創造力或與同學協商和合作,解決問題、建構新知。

4.2.3 學習社群

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指導他們參與不同的學習社群,讓他們在真實的處境中,透過共同參與、討論商議、互相協作、交流反思,匯聚各人的專長,互補彼此的不足,共同解決困難,並分享成果。例如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作文互評、閱讀分享,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透過平等的參與,以及與同學的互動交流、合作、協商,互相補足、互相砥礪,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分享學習成果,並養成接納別人不同意見的胸襟。教師又可推動學生參與校內、校外的語文活動,如讀書會、中文學會、詩社、劇社、文化考察團,讓他們與不同學習社群中擁有共同學習興趣和目標的夥伴,互相協作、交流,拓寬知識面,並將理論知識內化,藉實踐提升能力。

4.3 日常課業

有效益的日常課業可以讓學生鞏固、延伸和應用課堂所學,更可促進學生獨立學習、刺激思考、展示學習成果,並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日常課業要能兼顧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學習。教師應充分運用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布置有助於學生學習語文的不同性質課業和學習活動,拓寬學習的空間,以貫徹和體現「全方位學習」。

4.3.1 課業的類型

日常課業的類型應多元化,如預習、閱讀、背誦、問答、隨筆、創作、閱讀報告、口頭匯報、專題報告、演講、角色扮演、評論等。

4.3.2 布置課業的原則為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宜因應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習目標及學習內容,考慮下列原則,布置適切的課業:

  • 全面而均衡

教師宜配合各學習範疇的學習,安排多樣化的日常課業,不應局限於書面形式,例如誦讀詩文、訪問、口頭報告、閱報評論、網上討論、散文創作,均可作為日常課業。

  • 份量適中

布置課業要因時制宜,適當分配堂課與家課的份量,亦需檢視不同課業的內容,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又要與其他學科教師協調,避免集中在同一時間安排過量課業,使學生不勝負荷,甚至窒礙學習興趣。

  • 富創意和挑戰性

教師宜布置富創意和挑戰性的課業,例如創作廣播劇,進行專題研習,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培養語文自學能力、慎思明辨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應避免安排學生作無教育效益的機械化練習和應試操練,如抄寫「標準」答案、盲目模仿公開考試擬題模式設計的讀本問題和閱讀理解練習。

  • 有效背誦

教師宜因應學生的能力和根據作品的特色,選取優美的文學作品或片段,讓學生背誦,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律、意象之美,積儲語言材料,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和培養語感,進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語言風格。

  • 展示學習成果

日常課業的布置應讓學生有機會發揮所長,並可讓學生展示個人的學習成果。例如把學生的佳作結集成書,在校內出版或在學校網頁上載,並鼓勵學生撰寫文章介紹,反思學習體驗;讓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歷程檔案,將自己最滿意的課業或習作,包括讀書報告、寫作練習、專題報告、朗誦或辯論的紀錄(如錄音、錄像)等加以整理,並撰寫序言,以總結自己在不同階段的進展。

第五章  評估

本章旨在說明評估的功用和模式,以及評估的規劃與實施。此外,本章亦會提供校內評估與公開評核部分的詳細說明,包括如何制定和維持等級水平,以及如何根據等級水平匯報學生的成績等。

5.1 評估的功用和模式

5.1.1 評估的功用

評估是學與教的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蒐集學生學習表現的顯證,具有診斷、測量、甄別、篩選、回饋的功能,為不同持份者提供資料。就評估的功用而言,評估可分為「對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 「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為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as learning)。「對學習的評估」是為評價教育質素或了解學生所達到的水平。「促進學習的評估」是讓教師認識學生在學習上的強項和弱項,並幫助他們不斷改進,同時亦要就學生所需調適課程、改善教學。「作為學習的評估」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更積極連繫學習與評估,從而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

評估可讓教師蒐集學生學習表現的顯證,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確認學生學習的成果,檢討教學成效,以提高教學質素;亦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知所改進;同時也可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表現,作出適時的跟進和輔導。適當的評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態度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在高中階段,學生在公開評核的成績可以作甄別和選拔之用。香港中學文憑是學生完成中學階段的認可資歷,以便他們繼續升學、就業和接受培訓。該文憑匯集學生在四個核心科目、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課程)的表現,輔以「學生學習概覽」中所記錄的資料,可以全面反映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表現,讓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大專院校、政府、僱主了解學生的教育水平。

5.1.2 評估的模式

評估是蒐集學生學習成果顯證的有效工具,既可判斷學生的學習表現,又可改善學與教。評估可分為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這兩種評估在學、教、評的循環中,不可或缺,學校應求取兩者之平衡。

進展性評估是學與教過程中恆常進行的,着重給予學生適時、優質的回饋。教師可以根據所蒐集的學生學習表現顯證,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以及強弱之處,並給予回饋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學習效能。進行評估時,教師須讓學生了解預期的學習成果,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顯證,給予他們具體、有針對性的文字或口頭改善建議。本課程的評估應涵蓋九個範疇的學習,對於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和策略,以及思維,文學、文化素養,品德情意和自學能力等,都需要運用多元化的評估活動作進展性評估,如透過持續的觀察、師生對話和討論、不同情境的評估活動等進行評估。

總結性評估在一個學習時段結束,如在學習單元終結、學期或學年終結時進行,主要目的是要讓學校了解學生整體的學習表現,以助重新檢視教學計劃,調整學與教策略等。進行評估時,教師須讓學生了解預期的學習成果和完成學習後所達到的水平要求。例如在完成某個學習單元後,教師可利用評估課業,檢視學生是否已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有助教師調整下一個教學目標和學與教策略,布置增潤或延伸單元。又如在學年終結時,教師利用評估課業、測驗、考試等評估學生整年的學習表現,可以有助調整學習內容和規劃學習單元,以至安排拔尖保底的教學;家長亦可藉此了解子女的學習表現,以便協助他們改善學習。

高中課程的評估分校內評估(Internal Assessment)及公開評核(Public Assessment)兩部分。相對而言,校內評估較着重進展性評估,而公開評核則較側重總結性評估。在公開評核中引入校本評核 (School-based Assessment(SBA))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公開評核加入進展性評估的成分,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讓他們在風險較低的環境中進行評估,減少考試的壓力,並確認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5.2 評估的規劃與實施

學習是持續改變的歷程,評估不是一次性的運作。教師在訂定評估計劃時,要靈活安排多元化的評估活動。有效的回饋,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知所改進,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檢討教學成效,調整教學策略,也可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表現,作出適時的輔導。

校內評估的規劃與實施大致如下:

  • 評估計劃

編擬評估計劃,應配合課程的學習目標,因應學習重點和預期學習成果,擬訂評估重點及適切的評估方式、時間、頻次及記錄方式等,避免過量的測驗、考試和默書。學生所學的並不需要一一評估。評估重點必須清晰、具體和容易操作,不需要與學習重點一一對應。教師可把相關的幾個學習重點歸納為一個評估重點,使評估不致過於零碎。設計評估活動,須擬訂客觀的評估準則。

  • 評估活動

因應不同的評估重點,教師要採用合適的評估方式。教師如能透過布置適當的語文評估活動獲得學生表現的顯證,可用以取代部分測驗、考試等評估活動,教師亦可以綜合評估不同的學習範疇。各學習範疇的評估活動設計須靈活配合該學習範疇的特性。如閱讀、寫作能力的評估,一般透過紙筆或口頭的測試進行;又如品德情意方面的評估,一般透過日常觀察進行。

  • 診斷和回饋

評估既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亦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了解他們發展的需要。教師應充分利用進展性評估,適時給予具體、有針對性的文字或口頭改善建議,例如通過定期檢視學生的閱讀質量,給予適時的指導和鼓勵,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態度和習慣,以及逐步掌握自我管理等能力。多給予鼓勵性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正面激勵的作用。

  • 調整和修訂

教師須參考評估所得的資料,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修訂教學設計和擬定適切的跟進計劃。對能力較高的學生,可為他們提供富挑戰性的增潤學習活動,讓他們的潛質充分發揮;至於表現稍遜的學生,教師宜分析他們的學習困難和需要,提供輔導。學生方面則可借助評估的回饋資料,了解所長和不足,反思個人的學習表現,從而調整學習目標、策略和步伐。

(評估的流程見下頁的「評估流程圖」。學校實施評估的理念見第 48 頁「學校實施評估的理念架構」圖。)

5.3 校內評估

校內評估是學校恆常採用的評估措施,是課程學與教的組成部分。校內評估應着重進展性方面的評估,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主要目的。學校宜因應本身不同的發展條件,重視學生學習多元化,設計高中中國語文課程的校內評估。

校本評核是校內評估的一部分,並非外加的評估活動,學校在規劃校內評估時,應與校本評核的要求一併考慮,不宜分開處理。

適當的評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態度有正面的影響。學校可根據下列原則設計校內評估的活動。

5.3.1 主導原則

學校規劃校內評估時,須考慮配合課程目標和內容,實際的學習進度,學生的能力、性向、興趣、態度和習慣,並運用多元化的策略和評估模式,多方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回饋,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亦可根據評估的資料,訂定下一個教學目標和調整教學策略。

  1. 配合學習目標和重點

規劃評估時,教師可根據課程的學習目標和重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需要,訂定適切的預期學習成果,決定評估的內容、方式、佔分比重及記錄方式等,使學、教、評能緊密配合。此外,評估時應附有明確的評估準則,並讓學生清晰了解評估的目標,掌握學習的水平要求。

  • 全面評估學習表現

評估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表現,宜綜合他們在不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全面評價,包括知識、能力,以及興趣、態度和習慣。在評估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應涵蓋課程九個範疇的學習和各種共通能力。

  • 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評估的設計要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免在學習上形成日積月累的障礙。教師應利用評估促進學生的學習,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技能,奠定繼續發展的基礎,不斷求取進步。
  • 評估方式多元化

不同的評估方式會有不同的效能,教師宜因應不同的評估重點,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例如觀察、討論、訪問、口頭匯報、專題研習、網上評估和學習歷程檔案,讓學生從多方面展現不同的語文能力;並從中蒐集更多的學習成果顯證,更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度、成效和學習態度。

  • 多方參與

學校可讓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估;例如教師安排寫作及閱讀的評估活動時,除了讓學生自評、互評外,亦可讓家長參與評估。這除了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擬定未來努力的目標外,亦能幫助家長了解子女的強弱,訂定合理的期望,從而與教師緊密聯繫,給予子女適當的輔導。

  •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參與評估時,教師亦應提供機會讓學生透過自我評估,促進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按評估準則,主動分析評估資料,並根據同儕和教師的回饋,恆常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了解個人的強、弱項,從而作出改善。 
  • 善用評估資料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宜持續透過評估所蒐集的顯證,給予學生及時的回饋,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確立努力學習語文的目標和方向。家長亦可得知子女的學習表現,並給予適時的指導和輔助。學校應有系統地記錄學生的評估資料,以診斷和評鑑學與教的成效,並作為檢討教學進度的參考。

5.3.2 評估活動

評估並非外加的活動,而是與學與教緊密結合,融合於學習活動之中。因應不同的評估重點,教師要採用合適的評估方式。此外,因應不同能力和性向的學生,教師亦應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和設計難度不同的評估活動,鼓勵他們追求卓越,養成持續學習的態度。

除紙筆測試外,答問、開卷測驗、口頭匯報、觀察、討論、日常課業、綜合評估活動、學習歷程檔案、專題研習、網上評估等,都是收集學生學習表現的有效方法,舉隅如下:

  • 開卷測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時採用開卷方式,檢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如評估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師可於課堂上派發篇章,讓他們運用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分析篇章的寫作手法和技巧,並說明對表達思想內容所起的作用,以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

  • 綜合評估活動

教師可針對某個學習範疇設計,或綜合不同學習範疇設計評估活動。教師可利用學校的特定情境,如以學校舉辦遊學團為主題,設計綜合評估活動,讓學生擬寫通告、設計宣傳海報及小冊子、隨團採訪及報道遊學團的參觀和交流活動等,能綜合評估學生的寫作、聆聽、說話、溝通、解難等能力。

  • 專題研習

專題研習是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課題,透過個人或小組方式搜集資料進行探究,最後,以書面或口頭報告形式向教師和同學匯報成果。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以解決問題。例如文化專題研習,可透過學生對文化論著的思想內涵、價值觀的評析,評估他們的語文能力,同時亦可判斷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價值取向。透過資料搜集、分析,亦可評估學生的思維、溝通、協作和自學等能力。

  • 學習歷程檔案

學習歷程檔案能有效評估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例如學生可建立寫作學習歷程檔案,自訂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學習進程,反思及檢討學習成效。檔案內可收集個人的寫作紀錄,如情境寫作、看圖寫作、隨筆、短文、命題寫作等課業,包括寫作練習的初稿、修訂稿及完稿,同儕互評及自評紀錄,與教師、家長交流的紀錄等。教師可根據檔案資料,從不同角度評估學生的寫作質量,亦能提高學生的自我監控、自我管理和自學能力。

5.4 公開評核

5.4.1 評核目標

本課程的評核目標是衡量學生:

  • 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 語文學習的興趣、態度和習慣;
  • 文學、文化素養和品德情意;
  • 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意識。

5.4.2 主導原則

以下概述公開評核的指引原則,供教師參考:

  • 配合課程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所評核的內容配合高中課程的宗旨和學習目標。中國語文科課程包括九個學習範疇,本科中學文憑考試的評核內容亦以此為依歸。

  • 公平、客觀及可靠

評核方式必須對所有學生公平。要確保評核能做到公正、公平,評核的方式必須保持客觀,並由一個公正和受公眾監察獨立考評機構負責。此外,公平評核也可增加考評的信度,能有效評核學生在本科的表現。

(3) 包容性

香港中學文憑的評核及考試,需配合全體學生的性向及能力設計,具備較大包容性。

  • 水平參照

香港中學文憑採用「水平參照」模式匯報考生表現,即把學生的表現,跟預定的水平比對;該預定的水平說明了學生所能達到的各個等級的能力要求。

  • 提供有用資訊

香港中學文憑的資歷和相關的評核及考試制度為不同人士提供有用的資訊。首先,它向學生就其表現,並向教師及學校就教學素質,提供回饋。其次,它將學生的表現與有關的等級水平相比,令家長、大專院校、僱主和公眾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所及。第三,它有助作出公平和合理的遴選決定。

5.4.3 評核設計

評核設計會因應每年考試的回饋而不斷改進。詳情刊載於有關年度的「考試規則及評核大綱」及其他補充文件之中,並見於考評局網頁

(https://www.hkeaa.edu.hk/tc/hkdse/assessment/assessment_framework

自 2024 年開始,本科評核大綱修訂如下︰

部分 內容 比重 評核形式 考試時間
公開考試 卷一:閱讀能力甲:指定文言篇章乙:課外篇章 40% (甲部佔全卷 30%;乙部70%) 筆試 1 小時 30 分鐘
  卷二:寫作能力甲:實用寫作乙:命題寫作 45% (甲部佔全卷 30%;乙部70%) 筆試 2 小時 15 分鐘
校本評核 閱讀匯報︰一次文字報告一次口頭匯報 15% (文字報告與口頭匯報佔分相 同) 各呈交 1 個分數,合共呈交 2 個分數  

5.4.4 公開考試

公開考試佔全科公開評核的 85%。

公開考試採用不同類型的試題來評核學生各種技巧和能力的表現,如多項選擇題、短答題、資料回應題和論述題等。學校可參閱每年考卷

,以了解考試的形式和試題的深淺程度。

5.4.5 校本評核

校本評核佔全科公開評核的 15%。

在公開評核中,校本評核是指在學校進行,並由任課教師評分的評核活動。對於中國語文科來說,校本評核的主要理念是要提高整體評核的效度,並較全面地評核學生的學習表現。

然而,中國語文科進行校本評核還有其他原因。其一是減少對考試成績的依賴,因為考試成績間或未能可靠地反映學生的真正能力。由認識學生的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較長時段內的表現進行評核,能令各學生獲得較高信度的評核。

另一個原因是為學生和教師帶來良好的影響或「倒流效應」。校本評核有助於達成課程宗旨,對良好的教學實踐經驗加以肯定,並提升日常學習的重要性。

校本評核並非課程的外加部分,評核內容都是課程建議的課內課外慣常活動,而校內評估的課業成績,亦可用於校本評核。校本評核的要求和實施已照顧到學生不同程度的能力,並會避免不必要地增加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量。

5.4.6 成績水平與匯報

香港中學文憑採用水平參照模式匯報評核成績,意思就是參照一套水平標準來匯報考生表現等級,這套標準是按有關科目分域上的臨界分數所訂定的。水平參照涉及匯報成績的方法,惟並不影響教師或評卷員對學生習作的評分。下圖展示一個科目水平標準的訂定:

           
           

    臨界分數              分域

U                                 1                           2                               3                           4               5      

圖示:按科目分域的臨界分數訂定表現等級

香港中學文憑以五個臨界分數來訂定五個表現等級(1 至 5),第 5 級為最高等級。表現低於第 1 級的臨界分數會標示為「未能評級」(U)

各等級附有一套等級描述,以說明有關等級的典型學生的能力所及

。制定這些等級描述的原則是它們須描述該等級的典型學生所能做到的,而非不能做到的;換言之,它們須正面而非負面地描述考生的表現。這些等級描述所說明的只是「平均而言」的表現,未必能準確地應用於個別考生,他們在某一科目不同方面可能表現參差,跨越兩個或以上的等級。各等級的學生表現樣本可以用來闡明預定學生達到的水平。一併使用這些樣本與等級描述,有助釐清各等級的預定水平。

在訂定香港中學文憑第 4 級和第 5 級的等級水平時,已參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A 至 D 級的水平。需要強調的是,參考以往高考的評級水平,可令香港中學文憑第 4 和 5 級的水平在不同年份也可維持不變,而非為了維持各級人數的百分比不變。事實上,這些等級的百分比會就學生的整體表現而有所改變。參照以往 A 至 D 級的水平來設定第 4 級和第 5 級的水平,其重要性在於確保跟以往的評核措施有一定程度的延續性,方便大專院校收生遴選,以及維持國際認可性。中國語文科採用保密的監察測試,以確保等級水平在不同年份保持一致。

頒予考生的等級由公開考試和經調整後的校本評核的成績組成。中國語文科會用統計方法調整校本評核的成績,以調控學校間在校本評核評分上的差異,但會維持學校對學生的評核排序。為了提高公開評核的區別能力,發揮更好的遴選作用,在考獲第五等級的考生中,表現最優異的,其成績將以「**」標示,隨後成績較佳考生的成績則以「*」標示。香港中學文憑的證書會記錄考生考獲的整體等級和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等級。

        學校實施評估的理念架構     

第六章  學與教資源

本章旨在說明選擇和善用學與教資源對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為支援學生的學習,學校須甄選、調適和在適當時候發展相關資源。

6.1 學與教資源的選取、種類和運用

6.1.1 學與教資源的選取

學與教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的基礎。為切合不同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教師宜蒐集多樣化的優質語文素材,靈活編選和運用。在選取學與教資源時,教師宜考慮以下原則: 

  • 能體現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
  • 內容意識健康、思想積極、具啟發性,除能夠增加知識和提高能力外,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等起薰陶感染的作用。
  • 題材貼近學生的生活,配合學生身心和認知的發展,難易適度,具趣味性,能引起學習動機和興趣。
  • 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配合學生的能力、興趣和特長,為不同性向的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和發展空間,讓他們發展個性和專長。
  • 文字材料方面:具典範性、時代意義,可讀性高;文句通順,行文流暢;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化;包羅古今中外,不同性質、不同領域的優質材料,包括文學經典、實用文字、翻譯著作、科普作品等,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提供豐富的語文養份。
  • 多媒體材料方面:信息飽滿,富時代意義;影像及音效清晰;語音正確,語言生動、不鄙俗;呈現方式多樣化;互動性強;能配合語文學習的重點,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發揮創意。
  • 資料來源有據,力求準確可信;引用資料時,提供資料來源或出處。

學生作為學習者,也可自行選取合適的學習資源,例如選讀喜愛的書籍。教師要培養學生選取資源的能力,讓他們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

6.1.2 學與教資源的種類

語文的學習資源不僅指教科書、作業,亦包括書籍、實物、視聽資源、網上教材、電子學習資源,甚或自然環境、人力和社區資源,都是寶貴的學與教資源。

  • 教科書及校本教材

優質教科書及校本教材,不論是印刷或電子的形式,要能幫助學生掌握語文能力和內涵,發展共通能力,培養價值觀和態度,並提供有助研習的學習策略。教師在選擇教科書或自擬校本教材時,宜依據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注意以下各項:

  • 課程宗旨

能夠配合課程指引所訂的宗旨、學習目標及主導原則,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審美情趣,同時兼顧品德情意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

  • 學習內容

內容能體現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並要涵蓋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要以讀寫聽說為主導,有機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同時使他們得到美感的體驗、思想情感的感染和文化薰陶,並發展協作、溝通、慎思明辨及解決問題等共通能力。

  • 組織編排

內容的組織編排要恰當、合理,具備整體的教學規劃。學習單元架構的設計,要既能顧及年級與年級之間的發展,亦能顧及各級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銜接,使單元與單元之間的學習重點既有橫向的連繫,亦有縱向的發展,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全面而均衡,循序漸進。

  • 學習活動

要具備適量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有足夠的學習經歷,以達到學習目標。學習活動要能根據學習重點設計,形式多樣化,多向互動,適當地運用資訊科技,具趣味性,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透過創設的情境,積累語文知識,能逐步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 評估活動

要具備適切的評估活動,讓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的情況,並給予適當的回饋,以促進學習。在單元終結時,宜根據單元的學習目標和重點設計評估活動,總結學生在單元的學習表現,讓教師蒐集學習表現的顯證,視乎需要進行增潤或延伸活動;亦可以加入學生自評、互評的建議,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反思所學和學習的方法,進一步改善學習。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設計宜有增潤或延伸性質的活動,讓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滿足不同能力、興趣的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

  • 語文運用

教科書或校本教材的語文運用,必須準確無誤,可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範例。

  • 處理方式

設計要具開放性。內容資料不宜過多,讓教師有開發的空間,學生有拓展的餘地;多設開放式、沒有既定答案的問題,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如屬電子教材,當中多媒體材料,如動畫、影片、圖像,以及互動電子學習工具,旨在協助學生理解複雜的課題或抽象的語文概念,提升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不宜過多或過於炫目,以免窒礙學生的想像和自習空間。此外,電子學習程式的運用,宜以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效能為原則,不應取代學生親身實踐語文學習的經歷,如寫字、公開演講、面對面討論,均不適宜完全以電子學習模式替代。

教師可參考教育局網頁「學校選用課本和課程資源須知」、「優質課本基本原則」、「適用書目表」、「電子教科書適用書目表」等教科書資訊,為學生選取合適的教科書或學習材料。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source-support/textb ook-info/index.html

  • 學生參考資料

學習材料不應局限於課堂所學,教師應為學生推薦廣泛的學習參考資料,以鞏固、補充和延伸課堂所學,讓他們接觸廣闊的知識世界,拓寬視野。教師可聯繫學習單元的內容,為學生推薦閱讀參考資料,如相關的作家作品、評論、電影、網頁、工具書等,讓他們選取合適的參考資料,從閱讀中學習,提升自學能力。

  • 互聯網及電子學習資源隨着學校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和通訊網絡日趨完善,可取用的互聯網及電子學習資源持續增加。利用互聯網與資訊科技協助學生學習,教師可以:
    • 提供各種視聽教材,讓學生對抽象概念有更好的理解;
      • 讓學習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 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平台;
      • 促進自主和協作學習;
      • 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師應配合學生的語文程度和認知發展,選取適當的網上學習材料,作為學與教資源,並提醒學生不應將學習限於教科書及課堂資料。例如閱讀教學方面,互聯網上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並配合學習進程,為學生提供參考網址,讓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網上閱讀,拓寬閱讀面。同時教師更可進一步讓學生掌握如何從網上選擇閱讀材料、搜尋相關主題、辨析有用的信息等,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從而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此外,電子互動學習平台和社交網絡,增加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以至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更多建構知識的渠道。

因應學校的條件,教師亦可建基於已有的電子學習平台,與學校資訊科技人員合作建立網上教室,讓學生可以隨時自學,或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促進學習的成效。

  • 學校圖書館資源

學校圖書館提供豐富的學與教資源,例如書籍、報紙、雜誌、電子書、音樂、視像、電子資料庫、互聯網資料等。教師可善用學校圖書館的各種資源,並與圖書館主任合作,為學生提供所需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享受閱讀,進行探究,培養掌握資訊的能力和正確的態度。

  • 社會資源

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語文的學習更應該是全方位的。教師宜多留意四周環境,善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體驗式的語文學習機會,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要幫助學生達到全人發展、終身學習的目標,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幫助學生學習。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專業團體、傳媒機構及各界人士,一直都大力支援學校推展校內校外的學習活動:

  • 教育局開發的資源

為了支援教師教學,教育局經常舉辦各類中國語文、文學及文化活動,亦製作不少課程及評估配套資料。教師可以因應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需要靈活選用,亦可參與教師培訓課程、工作坊及研討會,提升專業能力,以更有效地運用不同的學與教資源。有關資源詳見於下列網址。

「中國語文教育-教學資源」網址: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 urces/index.html

「教育局一站式學與教資源平台」網址: https://www.hkedcity.net/edbosp

  • 其他機構提供的資源

其他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教育機構、專業團體及各界人士,均提供不同的資源,有助學校推展校內校外的學習活動,例如:網上或印刷形式的參考資源、學生語文活動及比賽、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等。教師可以善用這些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體驗式的語文學習機會,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參與文學景點考察活動和創作工作坊,讓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時,能連繫在真實地景的觀察和體會,融會並運用課堂所學的閱讀和寫作方法,提升文學閱讀和創作的興趣。教師亦可利用不同資源促進自身的知識增益與專業發展,提升教學效能。

6.1.3 學與教資源的運用

有效運用優質的學與教資源進行語文學習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照顧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幫助發展學習策略、建構知識。中國語文課程為學校提供富有彈性的課程架構,並建議具體的學習重點供教師參考,教師可以因應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需要,配合相應的學習重點,運用不同的學與教資源,幫助學生學習語文。

教師在運用學與教資源時,宜注意以下各項:

  • 學與教資源豐富多采,宜靈活運用,以創設語文實踐的學習情境,開展多元化、互動的學習活動,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個性和特長。
    •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運用學與教資源,重視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避免學生過分依賴教師的講解或教科書的說明。例如引導學生親身感受作品的情思、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等,以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 選用教科書作為主要的學與教資源時,宜注意:

教科書不是唯一的學習材料。固有的「教科書」觀念必須拓寬為靈活多采的「學習材料」。學習語文並不局限於教科書,學生可以在不同環境,透過不同途徑學習語文。

沒有一套教科書適合所有學校。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時,須因應校內學生的學習需要,作校本的調適。

教科書只是幫助學習的工具,並不等於課程。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時,應運用專業知識作判斷,審慎地挑選、刪減、增補、重組、整合、調適所需的學習材料或活動,讓學生有效學習,以達成語文課程的學習目標。

6.2 學與教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由於互聯網的高速增長,學與教資源日趨豐富,有效教學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是優質教育的關鍵。學與教資源必須方便教師和學生隨時取用或分享,並以能加強學生學習和支援教學為最終目的。課程指引及有關文件、教科書,不同類型的印刷或電子學習材料、教學參考資料、教學設施和人力資源等,都是寶貴的學與教資源。課程發展議會和教育局將繼續發展課程的學與教資源,以協助學校實施中國語文課程;而建立學習型團隊,有效發展和妥善管理學與教資源,是學校及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一部分。

學校在開發和管理課程資源時,宜採用以下策略:

  • 檢視條件,制定計劃教師須檢視本科的已有資源(包括由教育局、坊間或其他機構所提供的),根據實際需要,再考慮學校的經費分配等因素,制定學與教資源發展的計劃。學校如有足夠資源,例如教科書、圖書、電子學習材料等,教師可修訂、剪裁、刪削或增潤這些材料,並按需要自行發展有關資源。
  • 緊密合作,豐富資源語文教師應與圖書館主任緊密合作,根據學與教需要,豐富圖書館資源,推薦優質的語文讀物,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並與圖書館主任協作,籌辦各種語文活動,如閱讀計劃、交流會、好書推介、創作工作坊等,讓學生互相交流心得,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學會學習,吸收日新月異的知識,以及有信心和能力面對日益泛濫的資訊。此外,教師宜編訂學校圖書館、電子書庫的參考資料目錄,方便學生檢索、借閱及蒐集相關的學習材料。
  • 資源管理,與時並進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課程資源數量的增加,而教師與學生掌握相關技能水平的提升,學校應建設學習型團隊,採用知識管理模式,逐步發展有系統的數碼化資料庫,宜善用互聯網及資訊科技工具作為學科管理及信息發放的平台,包括學科行政、學習資源的儲存和提取、課後諮詢及課業提交等。教師可與校內的資訊科技組合作,提供以下電子資源共享的機會:
    • 組織一套便於師生間提取、儲存、分享和搜尋資源的方法,例如建立適合中學生賞析的文學作品資源列表,根據單元主題或學習範疇分類,標註借閱方式,方便師生配合單元閱讀篇章搜尋相關文學作品,進行延伸閱讀;選取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短篇文言小故事,編製簡單電子閱讀平台,按難易度分類,提升學生文言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 建立電子教材及學生課業表現樣本資料庫,其中包括筆記、習作、測驗和試卷、錄音和錄像資料等,方便學生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配合課堂教學,按學習單元或課題存放學習材料供學生參考,如建立寫作庫,或準備網上字典、工具書等,方便學生獨立寫作;或收錄圖片或錄像等多媒體資訊,按課題需要供學生參考。
    • 與學生共建網上資源庫,教師可以提供歷年學生優秀作品,讓其他學生借鏡;學生可按課題蒐集資料、篇章,在網上平台與同儕分享、點評,積儲所學,甚或展示寫作活動的流程設計,讓學生互動寫作。
    • 與資訊科技人員合作,開發有趣的流動應用程式,鼓勵學生隨時隨地取用自學。
  • 調動人員,共同開發

發展學與教資源,除教師以外,圖書館主任、教學助理、資訊科技人員、學生及家長等均可以協作形式共同參與,共同發展,循不同的途徑,有計劃、有目的地搜羅及添置各種資源。

  • 協作交流,共享資源

中國語文科與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科,在學習上可以互相配合、互相促進,教師應與其他學科教師加強跨科協作,共享學與教的資源。此外,學校亦宜盡量利用互聯網的功能,建立跨校或地區的網絡,加強聯校的交流,共同開發、分享學與教資源。

(空白頁)

附錄建議篇章篇目(文言經典部分)

(2021/22 學年開始適用)

(有 *者為現行指定考核作品 )

  1. 國風Ÿ關雎       詩  經
  2. 曹劌論戰         左  傳 3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  語
  3. 魚我所欲也 (節錄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魚,我 孟  子所欲也」至「此之謂失其本心。」)*
  4. 逍遙遊 (節錄) (自「惠子謂莊子曰」至「安所困苦哉」)*       莊  子
  5. 勸學 (節錄) (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至「行無過矣」、 荀  子

「吾嘗終日而思矣」至「善假於物也」及「積土成山」至

「用心躁也」)*

  • 大學 (節錄) (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至「而其所薄者 禮  記厚,未之有也。」)
  • 廉頗藺相如列傳 (節錄) (《史記》第八十一卷自「廉頗者, 司馬遷趙之良將也」至「為刎頸之交」)*
  • 出師表*  諸葛亮 10 陳情表        李  密
  • 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       陶  潛
  • 師說*      韓  愈
  •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 岳陽樓記*      范仲淹
  • 六國論*  蘇  洵
  • 唐詩三首                 

 山居秋暝*      王  維  月下獨酌(其一)*      李  白  登樓*      杜  甫

  1. 宋詞三首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蘇  軾  聲聲慢  秋情 (尋尋覓覓)*  李清照  青玉案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辛棄疾

  1. 元曲兩首                 

 四塊玉 閒適 (南畝耕)  關漢卿  沉醉東風  漁父詞      白  樸 19 滿井遊記     袁宏道

20 左忠毅公軼事                                                                                           方  苞

課程發展議會

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委員名錄

(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

主    席   黎妙儀校長金文泰中學
副 主 席 盧沛霖先生(至 2020 年 1 月 12 日止)
    何燕萍女士(由 2020 年 1 月 13 日起)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大專院校委員 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祝新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劉衛林教授香港城市大學
專業機構委員 張慧明教授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
    樊善標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特殊教育委員會委員 鄧秀文女士 沙田公立學校   幼兒教育委員會委員 黃玉卿校長 勵志會陳鄭潔雲幼稚園   人力資源專業工作者 陳翠凝女士 東華三院人力資源處   學校校長                        李鏡品校長 佛教黃允畋中學  梁潤蓮校長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  陳淑英校長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學校教師                                崔惠儀女士(由 2020 年 11 月 23 日起)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陳得南先生(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止)沙田培英中學
  黃婉芬女士(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止)聖若瑟書院
  温紹武先生五旬節林漢光中學
  甄沃奇先生(由 2020 年 9 月 7 日起)英華書院
  辛佩兒女士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
  林淑操女士滬江小學
    賴嘉欣女士寶覺小學
增選委員 李敏儀女士培正中學
    張炳傑先生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當然委員 廖雪琴女士教育局質素保證及校本支援分部
    譚慕儀博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祕    書 余敏生先生(至 2020 年 8 月 17 日止)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關幗英女士(由 2020 年 8 月 28 日起)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高中)委員名錄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

   
主席 黎妙儀校長
委員 何偉幟博士巢立仁博士謝向榮博士馮志弘博士陳玉燕校長陳得南校長 鄧卓莊校長(至 2020 年 8 月止)任小菁女士陳少鋒先生蔡鳳詩女士  
當然委員 盧沛霖先生(教育局)(至 2020 年 1 月止)何燕萍女士(教育局)(由 2020 年 1 月起) 譚慕儀博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祕書 余敏生先生(教育局)(至 2020 年 8 月止)

關幗英女士(教育局)(自 2020 年 8 月起)

中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專責委員會(加強中國文學及文化) 委員名錄

(2021 年 1 月起)

   
主席 招祥麒校長
委員 鄧思穎教授盧鳴東教授蕭敬偉博士張炳堅校長許志榮先生余德光女士阮小娥女士徐愛珠女士甯見貞女士黃志新先生楊冠玉女士雷國威先生  
當然委員 何燕萍女士(教育局)   
祕書 關幗英女士(教育局)
Posted in 中文教學研究
Previous
All posts
Next

Write a comment

齊撐廣東話

KongHub 由海外港人獨立營運,與任何香港居民或政治組織並無關連,旨在於香港海外推廣港語文化,關注香港文化及語言前途。

Useful links

© 2023 KongHu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