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語是相當負面的說法。」文化組織「程尋香港」創辦人之一溫佐治說,香港人對大陸語言的排斥,要由大陸文化湧入說起,「近年香港人關注本土文化,留意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當身邊人多了使用大陸詞語,自然擔心香港的語言特色正淡去。」
由於香港與大陸的歷史軌迹,自滿清政府把香港割讓予英國後便走上分岔路,故此兩地的語言及文字系統迥異。例如香港說「謀殺」,大陸說「故意殺人」;香港說「示好」,大陸說「釋出善意」。溫佐治解釋,香港用詞往往較簡短,「因為香港的文字比較傾向文言。」大陸自辛亥革命後,經歷連番政治變化,包括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提倡廢除文言文、破舊立新,「大陸的文言文化減褪很多,香港反而保留文言傳統,所以用字比較言簡意賅。」他以「嚴禁吸煙」為例,若用白話文,則變成「請不要吸煙」,「兩者的感覺差很遠,這就是香港語言的特色。」
溫佐治憂慮,香港 語言特色終有一天會被匪語抹去。「例如近年甚麼都說『優化』,優化設施、優化服務……但香港的語境下,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改善、改良、提升。現在卻千篇一律都使用同一詞語。」
在中港文化互相影響下,他感到香港語言的淡化無可避免。「像『高富帥』、『白富美』為何會流入香港?其實這些詞語某程度反映內地一些價值觀,有可能香港人也接受了這一套價值觀。如果大陸用語成為香港流行詞語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就證明大陸文化對香港的影響越來越大。」他頓了頓,「語言及文化是一個人建立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如果香港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香港人還會有身份認同嗎?」
為此,我們進行街訪,不少市民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反應強烈,一方面希望守住廣東話,另一方面卻又分不清哪些詞語是由大陸傳入香港的。有人將情況歸咎於傳媒,「新聞報道也使用這些詞語,耳濡目染下,受眾自然受影響。」
鄭明仁認為語言本無高低、對錯之分,但若以個人喜惡分之,他覺得香港用語往往比大陸用語優美。「大陸流行一種冗長的句子。我們做新聞的有句說話:『一句可以講完,不要分三句。』但內地剛好調轉,一句可以說完的話,偏偏要分三句來講。這樣便是架床叠屋。」他再舉例,如大陸常說的「發表講話」,廣東話可用「演講」表達,文意已足夠。
鄭明仁分析如今內地用語傳入香港,連傳媒也引用這類詞語入文,皆因內地強勢,香港弱勢。他憶述一九四九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陸自我封鎖,香港相對開放,故後者的文化較強勢,坊間還有一句俗語:「日頭鄧小平話事,夜晚鄧麗君話事。」直至八十年代後大陸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大增,國勢由弱轉強,大陸文化、語言才逐漸反過來影響香港。「改革開放後,就算內地沒強迫你用,但香港傳媒已不自覺地使用起內地語言。」
「潮流難逆轉,香港人只能盡量堅持,因為香港是保留廣東話的最後陣地和堡壘,如果我們棄守,廣東話便會從此消失。至少,如果一個詞語,香港有廣東話的表達方法,就應該多使用,不要用大陸的字眼。」鄭明仁總結。
攝影:鄧欣、陳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