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Open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印藝傳奇展「字字」珠璣 從「香港字」看19世紀廣東話

印藝傳奇展「字字」珠璣 從「香港字」看19世紀廣東話

印藝傳奇展「字字」珠璣 從「香港字」看19世紀廣東話
籌劃《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的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左)及項目經理黃洛尹(右)。
籌劃《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的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左)及項目經理黃洛尹(右)。

有沒有想過,在影印機盛行之前,人們究竟如何將文字和圖像印在紙上?為了讓公眾了解香港印刷業現代化的歷程,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版畫工作室共同籌劃《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場內展出了國內最早使用活字排印的第一部中文書籍——《華英字典》及以「香港字」印刷的《無師自曉》自學英語手冊,體現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的偉大。記者:方麗盈 攝影:何健勇

《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下稱《字裡圖間》)將中國兩個主要印刷技藝串連在一起,「字」代表中文活字,而「圖」則代表平版石印。早於唐代時,中國人已運用雕版木刻印刷術複製經史書籍、佛教經文和圖像等,將知識傳播的媒介從手抄本轉成印本,但明體四號字,即「香港字」的出現,更促進文化及知識的發展。

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表示,今年七月才於荷蘭完成重鑄的首批七十三枚「香港字」,「去年夏天,荷蘭韋斯特贊鑄字工房基金會主席Ronald Steur,於荷蘭萊登國家民族學博物館的倉庫中,找到這批由一八六○年『香港字』翻鑄成的鉛模,估計是當時受殖民地主義影響,荷蘭領事館向英華書院購入以進行漢學研究,並利用編碼分辨部首及筆劃,方便工人印刷。這批鉛模用了兩年時間鑄造,價值相當於今日五十萬歐羅。我們有幸得到博物館的允許,使用這批字模進行研究,大家才能在展覽中欣賞到『香港字』。」

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版畫工作室共同籌劃《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
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版畫工作室共同籌劃《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

首部活字印品《華英字典》

十九世紀初,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推廣基督教,是當時第一位到中國進行身教的傳教士,「可是好景不常,當時滿清政府禁止人民與洋人交流,違者重罰。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馬禮遜留意到華人很尊重知識分子,所以他決定出版翻譯《聖經》及刊印小冊子,以文字『無聲傳教』。」

其後,馬禮遜獲東印度公司支持,在澳門成立印刷所,排印《華英字典》。這部字典用上五年編寫,自一八一五年起在東印度公司澳門印刷所排印,歷時八年完工。《華英字典》一部六冊,共印了七百五十套。而排印《華英字典》的金屬活字則由工匠逐個雕刻,這個過程稱為「刻製活字」。

馬禮遜亦深明中國人尊儒和敬惜字紙的觀念根深柢固,因此特別注重漢字造型、印刷和書籍裝幀的美觀,而「香港字」也就此出現。翁秀梅指出,「香港字」被譽為十九世紀中葉最美、最完整的一套中文活字。

一八五八年,德國漢學家霍夫曼獲荷蘭東印度殖民部部長贊同向香港英華書院採購「香港字」,由荷蘭鑄字工房翻鑄成字模。
一八五八年,德國漢學家霍夫曼獲荷蘭東印度殖民部部長贊同向香港英華書院採購「香港字」,由荷蘭鑄字工房翻鑄成字模。

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經理黃洛尹認為,明體四號字名為「香港字」並不是無中生有。「『香港字』於一八三五年投入用機器生產,當時位於馬六甲的英華書院是其中一個布道站。八年後,英華書院連同其印刷設備遷至香港,並由美國的專業印工柯理統籌鑄字工程。相信因為香港英華書院是中國第一所中文鉛活字鑄字作坊,也是十九世紀中葉全球最重要的中文活字供應中心,所以這批明體字亦以其出產地命名。」

《無師自曉》看粵語發展

黃洛尹特別向學生推介澳洲華僑孫俊臣為澳洲華工出版的《無師自曉》自學英語手冊,當時的海外華工參考此書來學習英語。「書中的第一、二行是廣東話,分別有兩種大小不一的『香港字』。而下一行是翻譯英語,最後一行是中文譯音,例如將『Lifetime』譯作『乃乎貪唔』,相信這種學習方法對現今學生來說比較新奇。而當時廣東話的語法亦與現今不同,例如現在說『成世』,書中卻記錄『壹世咁耐』,十分有趣。中英對照的文字不但收錄了華工的粵語發展,亦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縮影。」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Posted in 粵語文學Tags:
Previous
All posts
Next

Write a comment

齊撐廣東話

KongHub 由海外港人獨立營運,與任何香港居民或政治組織並無關連,旨在於香港海外推廣港語文化,關注香港文化及語言前途。

Useful links

© 2023 KongHu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