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簡報》係中國唔少社福機構互相交流嘅地方,但近日俾人發現入邊報告嘅觀念相當驚人!其中一份報告講述廣州嘅社工為咗安慰非洲裔小朋友,會教佢哋「黑鬼」唔係歧視語言。報告喺大陸成為網絡熱話,《中國發展簡報》隨即將呢篇文章刪除了事。
呢篇文名為《調研|「我是中國人」:在穗中非混血孩子的身份認同與成長挑戰》。其中提及一間服務非洲裔嘅「開心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為咗盡可能降低來自外界語言同行為對佢哋嘅傷害,會畀佢哋一啲「引導」同「心理安慰」,例如針對廣州人會叫非洲人「黑鬼」嘅問題,社工會同小朋友講:「呢啲字雖然唔好聽,但其實呢啲字並唔完有帶有歧視嘅,可能對方只係因為唔知道你叫咩名。」
該中心負責人王海戈仲特別強調咗呢種「工作」嘅「重要性」:「家長又好,社工又好,你之前幫佢做好相關『引導』,然後等佢哋去接觸學校、社會嘅時候,(非洲裔小朋友)適應嘅情況要同嗰種可能之前冇人同他去做過引導嘅小朋友差別好大!」
佢又話,對於中非混血孩子的身份認同,外部客觀條件同社會環境確實會對小朋友產生影響,但小朋友自身嘅「認知」同「心態」先係最重要的。好大一部分中非混血孩子堅定地認為自己係中国人,儘管呢啲小朋友喺成長過程中經歷咗好多壓力同困難,但呢啲都冇顛覆佢哋自己係中国人嘅認同。
港語學召集人陳樂行表示,對於廣州咁樣去教導小朋友嘅做法絕不認同,認為香港人都好清楚「黑鬼」係歧視語言,所以年輕一代已經唔會再用,認為廣州咁嘅做法只會習是成非,直言「同洗腦有咩分別?」。佢認為要等唔同族裔融入社會,應該畀佢哋正確咁認識社會嘅主流語言,洗腦只會助長歧視嘅歪風:「咁樣對非洲裔小朋友好唔公平,亦都只係建構緊一個更加歧視同逼迫『非我族類』嘅社會。」
目前《中國發展簡報》已經刪除咗呢篇文章,喺網絡上都只有截圖流傳。不過我哋港語學當然搵到全文,希望俾大家睇到大陸歧視非洲人嘅實況。
調研 | “我是中國人”:在穗中非混血孩子的身份認同與成長挑戰
2021-02-25 16:29:30 來源:中南屋 作者:宋炳燁 李霖 梁宸睿 楊羽禕
在廣州荔灣區的一座公園裡,陽光明媚,一群中國年輕人在寬闊的籃球場裡奔跑、跳躍,散發著青春的活力。穿過籃球場旁不起眼的小門,是兩個略顯破舊的、隱秘的小型足球場。只一牆之隔,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數十個壯碩的尼日利亞漢子在綠茵場上馳騁、帶球、射門、呼喊,享受著足球帶來的樂趣。
足球場下的長凳上,坐著一對中非混血兄弟:瘦高的身材,黝黑而立體的面龐,卻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若是只聽對話,他們和普通的中國小學生毫無差別。 “我王者(榮耀)現在的段位是鑽石。”「牛逼啊!那你皮膚全嗎?」「滾!皮膚太貴了,一個就1499!」
這對兄弟的爸爸來自尼日利亞,媽媽來自中國的山東省。
提到父親,兄弟倆的目光齊刷刷地落在球場上一位身穿二號球衣,大聲用伊博語(一種尼日利亞的民族語言)呼喊著戰術的壯漢,眼裡流露出崇拜和一絲畏懼。 “爸爸在我們出生前就來廣州做西裝生意了,每個週末他都會帶我們到足球場上與他的朋友一起踢球。”
半場球賽結束,這位肌肉發達但有著明顯啤酒肚的尼日利亞父親從場上退下,坐在長凳上擦拭汗水。這位父親時不時望向不遠處的兄弟倆,確保他們安全無恙。
提起兒子的教育,他開始滔滔不絕起來,彷彿早已在心裡演練了無數次:“我的兒子們雖然在中國長大,但他們永遠是非洲人,這點是不會變的。我經常帶他們回非洲過年,也經常做非洲食物給他們吃。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帶他們回到我們的祖國——尼日利亞。” 他認為,無論非洲人生在哪,去了哪,只要還有黑色的皮膚,他們的根就還在非洲,未來也必然要回國效力。
然而,當被問到兩個兒子自己以後是否想要回到非洲,這位剛才還眉飛色舞的漢子卻變得有些囁嚅,“我覺得……應該是吧。”
足球賽接近尾聲,一位尼日利亞人拿出一整箱熱騰騰的圓形麵包,分給了在場的所有人——也包括非洲兄弟倆。這是一種尼日利亞傳統食物,名為“Eggroll”,是內餡為水煮蛋的一種炸麵包。雖然造型略顯簡陋,但味道甜鹹融合,獨特而美味。
就在大家享用著Eggroll的美味時,兄弟倆卻悄悄地抱怨了起來:「這東西一點也不好吃!我想吃媽媽煮的雞蛋麵!」與父親截然不同的是,兄弟倆有著地道的中國胃:愛吃炒飯炒粉,還有媽媽做的山東雞蛋麵。他們偶爾也會對肯德基、麥當勞嘴饞,卻唯獨對非洲食物不太感冒。
“他們每次踢完球都會吃東西,但在學校,我們踢完球可沒有這習慣!”雖然對Eggroll頗有微詞,但一說到學校生活,兄弟倆就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 “我在班裡不僅足球第一,英語也是第一!”哥哥大聲說道,眉宇間掩飾不住自信。 “我在足球隊裡有很多朋友!比如……”弟弟此時也一改此前的羞澀,向我們介紹起他多到數不過來的中國夥伴。
言談中,他們彷彿就是兩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事實也確實如此。兄弟倆在廣州同一所公立小學上學。他們與中國夥伴一起踢球,暗暗攀比成績,週末會去同學家裡玩電子遊戲,也會因為要上補習班而感到煩惱。
雖然有著和身邊小伙伴不同的黑棕膚色,雖然爸爸期待著他們長大後回到非洲,可唯一能使害羞的弟弟與健談的哥哥一同抬起頭來,不假思索地回答的話語,就是樸素的、沒有任何修飾的一句:”我是中國人”。
“我覺得我是中國人。”
同樣樸素的這句話,來自另一個中非混血小女孩麗麗。
在廣州番禺區的一個中非交流餐會上,盛裝打扮成迪士尼動畫人物艾莎公主的麗麗坐在餐廳外的椅子上,時不時望向席間正與人交談的廣東潮汕籍媽媽。她的尼日利亞籍爸爸在媽媽旁邊正襟危坐著,透露著成熟商人的氣質。
與足球兄弟一樣,麗麗也就讀於廣州的一所公立小學,棕色的皮膚並沒有讓她的日常生活與其他中國孩子有任何不同。
“我經常看《喜羊羊與灰太狼》,還有《熊出沒》和《舞法天女》。”一談起喜歡的動畫片,麗麗瞬間開朗了許多。不過,雖然穿著艾莎公主的裙子,但麗麗卻對迪士尼動畫一點也不熟悉,她平時看的還都是中國本土的動畫片。
除了看動畫片,麗麗也喜歡做遊戲。 “在學校,下課的時候我們會玩成語接龍。”僅僅四年級的麗麗對成語接龍很是自信,“我們認識的詞雖然不多,但我們會翻詞典玩呀。”
和普通中國孩子一樣,麗麗的放學後的生活也被各種課外興趣班填滿。游泳課、舞蹈課……在媽媽的督促下,麗麗和身邊同學一樣,在朝著社會公認的優秀方向前進。
麗麗還有個弟弟。弟弟長得和姐姐很像,也同樣有著中國孩子特有的靦腆。他雖然年紀很小,說普通話還有些磕磕絆絆,但大人說的話他都能聽懂。他總喜歡圍在姐姐旁邊,姐姐說話的時候,他就輕輕地點點頭。當姐姐聊起《喜羊羊與灰太狼》時,他也會跟著笑出聲來。
雖然不免受到父親家鄉文化的熏陶,但姐弟倆卻依舊覺得尼日利亞的文化是外國文化。麗麗說:“爸爸做的菜是外國菜,我更喜歡媽媽和外婆做的菜。”聽到這句話,弟弟也應和著點了點頭。 “我很喜歡媽媽的媽媽。每次回外婆家都有好吃的吃。” 談起外婆,麗麗還蹦出幾句地道的潮汕話,活脫脫像個潮汕人。
當被問到他們是哪里人的時候,姐弟倆會覺得有點好笑,隨後理所當然地蹦出一句:“我們當然是中國人啊!”
對於孩子這樣的身份認同,父親倒也十分大度。一談到孩子,這位大商人的臉上瞬間少了一絲嚴肅,多了一份慈祥:“我平時很樂意教他們我家鄉的文化,也會跟他們講那邊的故事。我知道孩子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但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喜歡尼日利亞的文化,並且多學幾門語言。”
不論是足球兄弟還是麗麗姐弟,他們都隨媽媽入了中國籍,中國人的身份也早已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但在成長和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他們的身份認同卻不斷遭遇著來自外界的挑戰。
一方面,他們面臨著相當大的來自同齡人的壓力。他們就讀的公立學校里基本都是中國孩子,哪怕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有著與他人無異的愛好,但他們還是會因為不一樣的膚色而遭到同齡人的排擠。麗麗的母親,在聊起孩子的學校生活時總是欲言又止,不知道如何提起他們遭受校園霸凌的經歷。姐弟倆雖然活潑可愛,但是當被問到平日玩伴時也有些語塞。
另一方面,一些本地居民的不滿,也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小的挑戰。對於許多廣州本地居民而言,中非混血的孩子屬於外來者,他們搶占了當地的學習、工作、生活資源,會讓自己孩子未來的競爭更加激烈。在一些老一輩人的眼裡,非洲人的到來還會破壞社會治安。類似種種的觀念使得本地居民對於中非混血孩子的排斥難以消除。
走在街上時路人投來的異樣目光,在餐廳裡用餐時旁人捂著嘴以為姐弟倆聽不見的竊竊私語,弟弟開著自己最喜愛的小汽車在小區裡尋找玩伴時遭受到的無情躲閃……這些充斥在生活中的排斥和歧視,使得姐弟倆變得越來越沉默。
對此,相關政府部門採取了多種方式幫助在穗非洲人及其後代融入廣州當地社會,如定期舉辦的節日活動,在穗外籍人士座談交流會,大大小小的社區活動……例如,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在2021年春節期間舉辦的中外友人共賀新春活動,融洽了中外朋友之間的友誼,也讓到場的非洲商人、留學生、中非家庭等感受到融融的暖意和滿滿的祝福。
除了政府以外,廣州市開心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等社會組織,也在通過實際行動幫助在廣州的外籍人士等融入當地社區。
“非二代“(“非二代”在本文中指父母至少有一方為非洲籍的孩子,包括中非混血孩子。)是廣州市開心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服務的重要群體。該中心十分重視對這些孩子的心理安慰和引導,盡可能降低來自外界語言和行為對他們的傷害。比如,針對一些廣州人會叫非洲人“黑鬼”的問題,社工會和孩子們說,雖然這些詞不好聽,但其實這些詞並不完全是真的是帶有歧視的,可能對方只是因為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
中南屋師生與王海戈先生(右三)的合影(攝影:中南屋)
該中心負責人王海戈強調了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家長也好,社工也好,你之前給他/她(孩子)做好相關引導,然後再(讓孩子)去接觸學校的社會化的時候,(這些孩子的)適應情況要跟那種可能之前沒有人給他去做過引導的小孩差別很大。”
除此之外,該中心還通過跨文化交流論壇、社區足球比賽等活動,促進廣州當地人與外籍人士的彼此交流與理解,建立從群體文化到個體情感的溝通和聯結,讓社會環境對非洲人及其後代更加理解和包容。
廣州市開心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外國人社會融入工作(攝影:中南屋)
對於中非混血孩子的身份認同,王海戈指出,外部客觀條件和社會環境確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但孩子自身的認知和心態才是最重要的。很大一部分中非混血孩子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儘管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壓力和困難,但這並沒有顛覆他們對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
或許在此時,做雞蛋麵的爐灶又再一次燃起,潮汕話的詞語接龍還在繼續,孩子們的夢想正在編織。足球兄弟、麗麗姐弟、以及其他中非混血孩子們,正用自己的方式創造並詮釋著充滿挑戰與希冀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站文章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網站。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