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Open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中國大數據研究指港人抗拒普通話簡體字超乎想像 浸大學生抗議普通話考試一役影響最大(附報告全文)

中國大數據研究指港人抗拒普通話簡體字超乎想像 浸大學生抗議普通話考試一役影響最大(附報告全文)

中國大數據研究指港人抗拒普通話簡體字超乎想像 浸大學生抗議普通話考試一役影響最大(附報告全文)

中國政府一直都運用社交平台嘅大數據掌握輿情。有中國背景嘅中評社近日就發表報告,支持中國教育部發表《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中要確立普通話同簡體字嘅法律定位,並且以佢自己製作嘅大數據報告指,「香港社會對普通話同簡體字的抗拒心理之強超乎想像」。報告又列舉近年有關普通話同簡體字嘅事件,指出浸大學生抗議普通話考試一役影響最大。

中評社報告批評香港社交媒體對普通話嘅情緒以負面為主,且負面情緒指數遠高於正面情緒,刻意將「普通話」與社會負面新聞相連結,進一步強化港人對「普通話」嘅負面印象。網民對普通話嘅態度受議題同領域嘅影響,對教育嘅抵觸情緒最大。「大多數港人並不在意娛樂新聞或綜藝節目中使用普通話。然而,一旦教育話題中涉及到普通話,就如同踩中了「雷區」,立即引發大量的討論和關注,且以負面內容居多,負面情緒在各類主題中高居首位,推廣普通話教育在香港社會面臨的阻力可見一斑。」

中評社報告分析近5年來同普通話有關嘅事件,發現多數都係同教育有關,而影響最大嘅係浸會大學關於普通話畢業要求所引發嘅風波。2018年1月,香港浸會大學多名學生到語文中心抗議浸大強制修讀普通話嘅政策,以及考核標準不公嘅普通話考試,最終包括港語學主席陳樂行被停學。

報告指「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行動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支持,網民一邊倒地指責校方將普通話作為畢業條件不合理。」另外,教育局課程資料中引用一學者關於「粵語非母語」的觀點,以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關於「以廣東話學中文或失優勢」的言論也受到了激烈圍攻,最終以楊潤雄承認粵語是母語,澄清廣東話是否會失優勢要留待專家去研究,才逐漸得以平息。

中評社數據又顯示,比起普通話,港人對簡體字嘅負面情緒指數更高。報告建議,一方面要喺法律上明確普通話同簡體字嘅合法地位;另一方面都要喺教育上推出更加有效嘅措施,加強香港青年對普通話同簡體字嘅學習。

 

 

106117821.jpg

 

 

 

 

106118058.jpg

圖1: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在香港的使用情況(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 (數據源: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5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106117814.jpg

圖2:「普通話」在香港社交媒體中引發的情緒反應(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

106117816.jpg

圖3:社交媒體在不同主題內容中觸及普通話的關注度和情緒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

106117818.jpg

圖4:近年來,社交媒體上關於普通話的聲量及關注度(中評大數據中心製)

106117821.jpg

圖5:普通話、簡體字和兩文三語等推廣概念在香港社交媒體中的關注度和情緒分佈(中評大數據中心製)

106118056.jpg

圖6:港人抵觸簡體字和普通話的原因關注度排名(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

日前,國家教育部發佈《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提出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並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建議,相關建議在香港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和討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港人的語言身份意識根深蒂固,對普通話和簡體字普遍缺乏認同感。其中,導致港人產生抵觸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多數港人將粵語視為香港的象徵、香港人的符號,認為粵語與港人身份認同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粵語是香港人日常進行溝通的首選語言。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香港5歲及以上人口中能說廣東話的佔比94.6%,能說英語的佔比53.2%,能說普通話的佔比48.6%。然而,若按慣用語言進行劃分,88.9%的香港人以粵語為慣用語言,4.3%以英語為慣用語言,而僅有1.9%的人以普通話為慣用語言(如圖1)。由此可見,相比其他兩種語言,普通話在香港社會明顯處於相對弱勢。

回顧歷史,港英政府曾在教育、文藝等領域獨尊粵語、打擊國語,通過粵語來塑造香港「本土意識」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這對香港社會的語言氛圍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回歸以後,香港又未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的地位,導致當前香港社會對普通話普遍缺乏認同感。如圖2所示,近五年來,香港社交媒體對普通話的情緒以負面為主,且負面情緒指數遠高於正面情緒。一些社交媒體甚至刻意將「普通話」與社會負面新聞相連結,進一步強化港人對「普通話」的負面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網民對普通話的態度受議題和領域的影響,對教育的抵觸情緒最大。如圖3所示,在涉及普通話的不同主題貼文中,教育相關的內容最受關注,其次是娛樂和工作。其中,港人對娛樂內容的負面情緒最低,大多數港人並不在意娛樂新聞或綜藝節目中使用普通話。然而,一旦教育話題中涉及到普通話,就如同踩中了「雷區」,立即引發大量的討論和關注,且以負面內容居多,負面情緒在各類主題中高居首位,推廣普通話教育在香港社會面臨的阻力可見一斑。

如圖4所示,近5年來,香港社交媒體上關於普通話問題的討論大多數與教育事件有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浸會大學關於普通話畢業要求所引發的風波。2018年1月,香港浸會大學多名學生因不滿低豁免率和必修政策,發起佔領語文中心行動並且粗口辱罵老師。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行動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支持,網民一邊倒地指責校方將普通話作為畢業條件不合理。此外,教育局課程資料中引用一學者關於「粵語非母語」的觀點,以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關於「以廣東話學中文或失優勢」的言論也受到了激烈圍攻,最終以楊潤雄承認粵語是母語,澄清廣東話是否會失優勢要留待專家去研究,才逐漸得以平息。

數據顯示,相較普通話,港人對簡體字的負面情緒指數更高(如圖5)。一些港人認為,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80%以上繁體字屬於形聲字,看文字結構就能知道文字代表的意思,如「愛」要用「心」,「聽」要用「耳」;也有一些港人表示,繁體字才是正統字,相反簡體字是為掃盲而設計推出的「殘體字」,認為香港已經沒有文盲,無須硬推簡體字 。

進一步梳理輿情觀點發現,港人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產生抵觸情緒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如圖6所示,一是認為粵語與港人的身份認同息息相關,多數港人將粵語視為香港的象徵、香港人的符號。因此,有港人表示,繁體字和粵語是香港人的根,其他只屬於「外語」「外文」。也有港人認為,粵語是香港人的共同語言,是識別「我者」與「他者」的最好方式。二是認為繁體字和粵語才是中華文化「正脈」,有港人將繁體字和簡體字、粵語和普通話進行對立,認為守護繁體字和粵語就是傳承中華文化,而推普通話和簡體字則是毀滅中華文化;三是擔心推廣普通話會造成粵語消失,認為只要學習簡體字和普通話,繁體字和粵語就會被取代,擔心一段時間後就會禁止粵語、獨尊簡普。由此可見,香港人的語言身份意識已經根深蒂固。

綜上所述,香港社會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抗拒心理之強超乎想像。中評智庫認為,香港已回歸祖國24年,不論是從香港已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要求,還是從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現實考慮,香港人都有學習普通話和簡體字的必要性。必須理解國家提出要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地位的意涵,並非用來取代粵語。特區政府對此應高度重視並努力樹立正確導向,幫助港人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同時,還應為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推廣創造必要環境,一方面要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和簡體字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在教育上推出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強香港青年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學習。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Posted in 守護港語Tags:
Previous
All posts
Next

Write a comment

齊撐廣東話

KongHub 由海外港人獨立營運,與任何香港居民或政治組織並無關連,旨在於香港海外推廣港語文化,關注香港文化及語言前途。

Useful links

© 2023 KongHu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