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只剩一個人講廣東話(又叫粵語),其他人會明白他的感受嗎?
當他說:「你又講呢啲?」對方知道要「收聲」了嗎?
「如果我有咩冬瓜豆腐」,對方意會到有幾「大鑊」呢?
「兩頭唔到岸,真係吊吊揈」,對方理解是甚麼狀態嗎?
「食碗面反碗底」,對方會不會真的反轉碗底看個究竟?
每天說着聽着,習以為常,當然不會想像自己所說的語言消失。但香港回歸後,普通話取代英文成強勢語言,要打進中國13億人口巿場,港人早就轉學「煲冬瓜」。
要「煲冬瓜」得由學校做起,先有語文老師要考普通話基準試,加普通話課堂,近年學校力推「普教中」(普通話教中文),有人甚至提出「中普融合」,其他學科都要用普通話教授。
最令人驚訝的,是教育局今年2月指,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把九成港人日常使用的母語,矮化成非法定語言。即使香港法庭也接受粵語作供和陳詞,眼前所見,是廣東話正慢慢被邊緣化。
語言上與香港同根的廣州,公共場合已少聽到粵語,學校全面用普通話,還灌輸「說普通話才是文明人」。4年前政府命令當地電視台轉用普通話報新聞,引發幾千人撑粵語遊行,4年後的今天,舊令再推,今次不只廣州,連鄰近的佛山電視台也不能倖免。
2010年7月廣州遊行是撑粵語運動的起點,相隔4年,今天廣州再沒有遊行示威,大聲喊着「唔識廣東話,快啲返鄉下」。中港兩地的撑粵語分子,換了另一種方式,力抗粵語邊緣化。
廣州的勞震宇拍微視頻,保衞及傳承粵語文化,更提議每年有「粵語日」;香港一群高登仔咬住「普教中」,反對該政策,曲綫撑粵語。
有香港教授,展開撑粵語運動的研究;也有香港北漂利用粵語創造商機,在上海開粵語培訓班,推廣港式粵語文化。
各自默默耕耘,粵語仲有排講!
推普廢粵事件簿
2000年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把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簡稱「普教中」)定為長遠目標。
2001年
首屆基準試舉行,新入職中文科教師需在入職兩年內考獲普通話科資格。
2004年
語常會展開為期3年的追蹤「普教中」研究。教育局語文教學支援組成立專責小組,鼓勵以普通話進行語文或課堂練習。
2005年
語常會與小學中語文教育研究學會進行全港學校調查,探討「普教中」情況。
2006年
立法會批准撥款2億元入語文基金,協助有興趣進行「普教中」的中小學。
2007年
敲定「普教中」支持計劃細則。
2008年
語常會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普教中」藍圖面世。
2010年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內雕像基座上的「掉哪媽!頂硬上!」字句被刪;廣東省官方以舉辦亞運為由,下令電視台改用普通話報新聞,引發大規模「撑粵語運動」,有港人到廣州參加。
2013年
反「普教中」的民間組織「港語學」及「普教中關注組」成立。
2014年1月
立法會財委會通再注資50億元入語文基金,包括推廣「普教中」。
2014年3月
「港語學」公布調查,發現71%小學已實施「普教中」。
2014年6月
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官網上的《正點報道》視頻,由6月底由粵語變成普通話,有消息指,廣東及佛山電視台將於9月全面用廣東話報播。
撑粵語關乎每個人
廣州仔勞震宇是內地第一代網絡人,九十年代初學寫電腦程式,1996年已經上網,乘着科網潮,先後在內地多個網站如網易、新浪及中華網等任職,2000年和網友創立「羊城網」,讓網友吹水交流,慢慢累積40萬名註冊用戶,成為廣州年輕人的網上社區。討論區裏滿是廣東話,有點似香港的高登,也是撑粵語及推廣粵語文化的平台。
勞震宇撑粵語的理由完全不驚天動地:「我係我老竇老母個仔,我當然愛我老竇老母。」愛自己生長地方的文化,是自然而成。
上月中他在「羊城網」提出將7月25日定為「粵語日」,理由也很簡單:「想講俾人知,點解要保護粵語,傳承粵語文化。」由於4年前的7月25日前後,廣州出現多場數千人撑粵語遊行及集會,加上近日廣州及佛山電視台又被下令,要用普通話報正點新聞,「推普廢粵」之爭議又再響起,勞震宇的「粵語日」提議,即引來中外傳媒採訪。有外國傳媒將他歸類為「上街分子」,把他嚇一跳,馬上要劃清界綫。
「很多媒體問我們(指「羊城網」)有沒有搞上街活動,真的沒有。」勞震宇似申冤地說,搞上街活動,自己的訴求容易被聲音最大的激進派被掩蓋,甚至被「綁架」,他因而不願身處其中,不想被視為同一夥,「有些口號我完全不認同,例如『唔識廣東話,快啲返鄉下』,把整件事變成地方文化衝突。我認為4年前的遊行,只是喚起廣東話被邊緣化的危機感,僅此而已。」
邊緣化因外來人漸多
廣東話在廣州早已被邊緣化。在廣州,很多公共服務不再提供粵語;到餐廳點菜要用普通話;學校用普通話授課,還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傾計」等,這一切轉變,是因為廣州的人口結構改變,外來人口漸變成大多數。
廣州市最近一次、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廣州市外來人口佔1,270萬常住人口約四成,即約500萬人。勞震宇指,八十年代中他讀小學,班上的外省同學只得幾個,他們還是少數時,會學粵語融入廣州人的圈子,但今天班上有一半學生都是外省來時,為了溝通方便,大家自然都用普通話。
語言隨大勢改變,粵語因經濟或客觀環境轉變導致邊緣化,難逆勢而為,勞震宇笑指,吳鎮宇去內地拍《爸爸去哪兒》,為迎合內地巿場,也得跟兒子說普通話。但他最不想看到的,是因為文化或教育政策錯誤,令粵語被歧視,加速邊緣化。
他指內地不少學校灌輸文明人要講普通話、普通話才是正統中文的觀念等,這無疑令下一代不願再說粵語。粵語消失,意味廣東文化如粵劇、講古及南音等亦隨之消失。
會講而非只講普通話
若因政策令地方語言邊緣化,這再不是地方文化衝突問題,也不僅跟廣東人有關,而是與全國人有關,不管你操四川話還是湖南話,有沒有相同情況?不同地方語言同時並存,勞震宇認為是必須的,「這令我們的中華文化更多元化,中國5,000年歷史,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沒可能只得一種語言,一種文化,應該百花齊放。」他主張人人會講普通話,而不是人人只講普通話。
將廣東話被邊緣化的議題拉闊,變成每個人的切身問題,從事公關的勞震宇用專業口吻說:「這讓更多人同情和理解你的觀點。」若只打着地方文化衝突的旗號,甚至一竹篙打一船人,叫人「返鄉下」,只會把更多人推向對立面。
勞震宇又認為4年前的遊行,沒有解答撑粵語的意義及如何傳承粵語文化,於是他用最熟悉、傳播力最廣的網絡進行後續工作,希望年輕一代對此建立共同價值觀,他認為這非遊行集會能做到。
2012年他製作微視頻《舌尖上的粵語》為粵語尋根,更請來廣州著名講古說書名人彭嘉志做旁述。此視頻於4天內在優酷網的點擊率達190萬人次,新浪網轉發5萬次,連在內地未能登入的YouTube,累計點擊率也逾3.7萬人次。2013年又製作《穿粵時光機》回顧廣州舊生活文化,被形容戳中不少廣州人的淚點。
勞震宇Profile
年齡:35
任職:廣州「羊城網」創辦人及總編輯、廣州某公關公司負責人
點樣撑粵語:利用網絡喚起年輕人對粵語邊緣化的關注、推出微視頻《舌尖上的粵語》(2012年)為粵語尋根;建議每年7月25日定為「粵語日」
粵語冷知識
點樣嚟?
今日講廣東話、廣州話和粵語,都是指同一種語言。但有人指出,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除了廣州話,還有閩南話和客家話,所以廣東話應包括這3種方言。亦有人指,當年外國人初來中國通商,誤稱廣州為廣東,所以廣州話就叫做Cantonese,後來被譯為廣東話。至於點解叫粵語?因為廣東簡稱係粵嘛!
1億人講粵語
粵語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秦朝,當時有百越族居於今日嶺南一帶,被視為蠻夷,直至秦朝南平百越,中原的漢人移居嶺南,漢越共處溝通產生粵語。估計現時全球大約有1億人講粵語。
根據世界語言權威Ethnologue統計,粵語為排第三位最多人使用的漢語,估計有6,200萬人。第一及第二位為普通話及吳語(浙江話),分別估計約有8.48億人及7,700萬人。
高登巴打揭普教中荒謬
去年有「高登巴打」貼出一份「普教中」藍圖,顯示2018年香港大部分學校要以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這份藍圖早在2008年已出現,「當看到這份文件,大家覺得事態迫切,要出來做點事。」「高登巴打」陳樂行說,於是他和6名、7名「巴打」於去年10月組成「港語學」,至今活躍成員有30多人。
「巴打」們反對「普教中」,現為「港語學」召集人陳樂行解釋反對的理據,中文科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為教學語言,除了令廣東話邊緣化外,也是一套「洗腦」課程,「因為用普通話,教材要由內地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專家審核,內地審核教材要求政治正確,變相是洗腦教材。事實上,不少『普教中』教材跟國民教育沒兩樣,例如『普教中』有課文是要神聖目光仰視國旗等。」他們認為普通話應為獨立科目,如英文科。
「港語學」第一步行動是調查全港中小學「普教中」有多普遍,「巴打」們花了數月,發現512間小學中,超過71%、即364間小學已實行「普教中」,其中90間,即25%全校所有級別的中文科已是「普教中」;至於調查的454間中學,則只有25%是「普教中」。
比賽鼓勵廣東話寫作
「我們還發現,推『普教中』可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理據原來不成立。教育局進行了三個研究,其中兩個指出,學生用普通話學習的中文能力,跟用廣東話學習無分別,甚至更差。這結論還登在教育局的網頁上。」「港語學」成員譯喬說。為此,他們向教育局發信查問,結果該結論於翌日從教育局網頁「被消失」,至今教育局未有提供數據支持「普教中」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即使如此,「普教中」仍然力行到底,今年年初教育局還繼續申請撥款支援「普教中」。這還未夠,「巴打」又發現,教育局又提出「中普融合計劃」,將普通話作為授課語言,進一步擴展到其他非語文學科。這引發許多疑問,會不會進一步拉低學生整體學習水平?是否要大量聘請內地教師來港?本地老師會不會丟飯碗?「港語學」已發起一人一信到教育局反對。
「巴打」們坦言會密切跟進事件,力爭母語教學。同時透過每年搞廣東話徵文比賽,鼓勵大家用粵語去表達自己,扭轉用廣東話寫作是低水平的觀念,「讀返篇文出來,唔係中小學朗讀課文,而係好似用廣東話做一場公開演講。」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港語學Profile
成員:活躍成員30多人
創會年份:2013年8月
創會經過:高登網一眾「巴打」發現文件列出「普教中」實施藍圖,於是組成「港語學」以行動跟進
點樣撑粵語:進行「普教中」調查、向教育局發信質詢、舉辦廣東話徵文比賽等
為自由撑廣東話
百分百香港仔、「老豆都係香港出世」的城大助理教授何榮宗,去年申請到經費展開研究內地4年前的撑粵語運動,以社會學角度,找尋這場運動有何社會意義。在他眼中,4年前在廣州出現的撑粵語遊行是與眾不同,「遊行這類集體行動在內地不常見,有的都只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例如反對建焚化爐、被強搶強拆等,但源自一個文化訴求,這是少見的,甚至是前所未見。」
該研究已完成資料搜集,何榮宗發現,這場撑粵語運動,其實跟城巿化有莫大關係。廣州急速城巿化,大片舊區被拆,賠償不好,又有貪污;同時有許多外地人進入,外地人不會吃「一盅兩件」,沒有廣州人的傳統生活方式,「這令廣州人有一種緊張感,跟香港人去尖沙咀廣東道有Anxiety(焦慮)一樣。」他認為,以上種種是前因,4年前的撑粵語遊行是爆發點,而這事件起了啟後的作用,之後出現許多本土組織,為了本土保育、愛廣州或甚至環保等等,整體公民意識都提高。
獎勵不講粵語的學生
廣州人的本土性比其他省份強烈,廣東是唯一有自己語言的電台、電視台的地方,何榮宗認為,起初原因是為了統戰,讓同是講粵語的香港人接收到內地的訊息,所以讓廣東省留下這一條語言尾巴。但香港回歸後,再沒有這個需要,因此中央要干涉,要電視台轉用普通話報新聞。而語言一體化就是文化一體化,對管治者來說,這易於洗腦和管治,「例如節目主持人用廣東讀出一份經審批過的稿,但他語氣有沒有改變而令意思變了,很多負責政策的官員不懂廣東話,根本無從判斷,自然覺得很難控制你這班人。」因此,廣州的粵語被邊緣化,比香港更嚴重,例如學校用普通話授課外,還獎勵不講粵語的學生,稱為「推普小標兵」,於是出現「阿媽用廣東話跟兒子說話,兒子卻用普通話回答」的情景。
研究撑粵語運動,何榮宗也是撑粵語的一份子,但原因不是為了守衞母語或傳承粵語文化,「我是為自由而撑粵語!」他解釋如果選擇用甚麼語言,是由人民自決,即使選擇普通話也沒問題;但如果是因為當權者想透過語言,企圖控制人們接收或不接收某些訊息,間接操控人們的思維,絕對是問題。
何榮宗博士Profile
年齡:七十後
任職: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經歷:去年8月開展研究撑粵語運動
銅鑼灣男神 上海教香港話
粵語正被邊緣化,有人卻利用粵語創造商機。28歲的香港仔劉奮洋去年6月在上海開設粵語學校「港你知」,相信是中國首間專門教人粵語的語言學校。
在香港皇仁書院畢業、後赴英國名校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修讀會計金融系的劉奮洋,4年前大學畢業,帶着5,000港元到上海闖一闖。為了省下三分之一交通費,他選擇從香港坐巴士去深圳,再坐內地機飛抵上海,一到埗他立即「搵工」,寄了200封求職信和進行30次面試,最後受聘於一間基金公司任分析員,但工資連農民工不如。「月薪只有4,000元(人民幣,下同),差點連租金都付不起,更不用說生活費。」劉奮洋接受本刊電郵訪問談到當時辛酸。
瘋狂兼職教粵語為生
劉奮洋的大學同學在紐約做投行或倫敦的顧問公司工作,月薪是他的10倍,他為甚麼沒走這條路?「行行出狀元,不一定要做投行嘛。李嘉誠一開始穿膠花、沈嘉偉賣Dr.Martens水貨、姚君達也擺地攤。」
在上海沒人脈、沒家底,一切由零開始的劉奮洋,靠微薄薪金捱着,他最常吃的是不超過10元的蕃茄炒蛋或蘭州拉麵外賣,從不敢跟朋友出外吃飯;住在便宜小區,搬了6次都是跟人合租;最大娛樂是到街上打籃球,因為是免費。為了生活和生存,他瘋狂做兼職,平日放工後和周末,用他最現成的搵食技能,教人英語及粵語,每月多賺1,500元至2,500元外快,更令他萌生開設粵語學校的念頭。
在基金公司上班做教育培訓行業分析,下班後搖身變前綫導師。劉奮洋從行內人角度,看到不少內地人到港澳工作或讀書或旅遊,希望先學點粵語,這絕對是商機。身為香港仔的他,最熟悉的語言正是粵語,對香港有特別情意結,創業也想做一些跟香港有關的項目,於是開設專門教「香港話」的學校,成創業第一步。
內地人稱港式粵語為「香港話」,是滿載港式文化的語言,了解香港文化亦成為劉奮洋的學校另一賣點,第一步更由學校網頁開始。網頁中「星級名師」一欄,所有「港你知」的導師穿上筆挺西裝一字排開,並打上「最強港版名師團隊」標語,一副港產補習天王模樣。導師的介紹是「在學生中有極強的人氣」、「加上鄺Sir帥氣的外表,特別深受女學生歡迎」等,單刀直入非常「香港Feel」。
為宣傳參加相親節目
去年6月學校開業,劉奮洋已用盡積蓄,無餘錢宣傳,於是豁出去參加上海有名的相親電視節目《百裏挑一》,「當時想通過一些既便宜甚至免費又有效的平台來推廣學校,《百裏挑一》是不錯的平台,加上我是單身和臉皮夠厚,所以那時候也不能想太多,最終透過朋友引進,參加節目。」節目中他被冠以「香港銅鑼灣第一男神」的稱號,把握機會在電視介紹新校,又不斷教人講「香港話」搞笑製造氣氛,結果吸引眾女賓垂青,成功跟一名女生配對,節目後學校如願接到較多查詢。
學校經營1年多,現今已上軌道,但劉奮洋仍然是「一腳踢」,「從公司戰略規劃、業務拓展、巿場營銷,到前台接學生諮詢電話和倒垃圾都有參與。」從來未敢鬆懈,他坦言在上海做生意營運成本高,租金已跟上香港,加上粵語始終是小眾巿場,最近他開始接觸一些天使投資人,並考慮提供多元化服務,例如來港讀書的諮詢服務及網上教育等。
劉奮洋(Justin)Profile
年齡:28歲
學歷: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修讀會計金融系畢業
點樣撑粵語:2013年6月於上海開設教港式粵語培訓學校「港你知」
港你知Profile
全名:「港你知」粵語(香港話)專業培訓機構
開業年份:2013年6月
開業地點:上海
師資:有5人至8人,來自港澳、廣州、馬來西亞等,要求讀音純正,沒有懶音等,了解中港兩地文化差異;擁普通話資格證書或在內地生活至少3年
學費:初班?1,380/30小時,高級班?1,980/30小時,每班學生約10人
每期收生:30個至50個
哈佛開粵語課程
網上有指美國哈佛大學今年首辦高級粵語課程,是對中港政府把粵語邊緣化的諷刺。本刊電郵訪問該課程的負責人劉力嘉教授,她指該校今年的粵語課程絕非首辦,數年前已開過,停了數年後,去年應學生要求再開。重開此課程是基於學術考量及學生需求,與語言政策無關。她指有美國長大的華裔子弟,家裏說粵語,希望對此語言有深入了解;亦有學生計劃到香港工作或做研究,因此學粵語,課程收生不過20人。
看港劇自學 每天練1小時
近10年是韓風K-pop天下,但八十年代Canton-pop才是王道,講粵語在內地被視為非常有型的事,當時中國剛改革開放,對外來文化極渴求,而鄰近也是用中文的香港,其娛樂文化正值黃金期,其電視劇、電影及流行曲對內地人來說,無疑非常新鮮及新潮,因而在內地大受歡迎,兼吸引部分內地人開始學粵語。
今日的香港娛樂文化雖然不及從前,但仍有內地人愛看港劇、愛聽粵語流行歌。在百度就有「TVB吧」,聚集一群看TVB劇學粵語的內地人;豆瓣網亦有「我們就想學粵語」的群組,超過3.7萬人。此外,亦有從廣東省到外省升學的學生,在院校成立粵語協會一類的組織,搞粵語歌大賽,娛己娛人。
普遍「識聽唔識講」
今年2月香港歌手鄧紫棋(G.E.M)在內地節目《我是歌手》唱出Beyond的《喜歡你》,有內地網民立即把此曲的歌詞填上粵語拼音和音調,於網上廣傳,讓不懂粵語的內地人學唱。
來自福建的八十後小林(林琳),正是聽粵語流行曲、看港劇長大的一代,現時在上海從事製造業生產計劃的她,愛聽香港女子組合Twins的歌曲,最愛是電影《新不了情》中的袁詠儀,又愛港劇的人情味。「以前看港劇是配上普通話,近兩三年才看原聲的,但很快我就聽懂了。」對於粵語,她覺得其音調抑揚頓挫,以及有許多「啦、囉、呢」等助語詞,令語言沒那麼生硬,平易近人。
現時小林正認真地學粵語,目標是能說一口港式地道的廣東話。她每日花至少1小時練習,包括看港劇及棟篤笑等,又用粵語寫日記,並且爭取每天用10分鐘跟人用粵語交談。
她在網上的粵語群組留言,就是用粵語寫成,並且全用繁體字,但她坦言最難是講,因為周邊沒幾人會說粵語,學粵語的人亦是少數。小林指出,許多內地人跟她一樣,透過看港劇自學粵語,不用交學費,但少機會對談,結果多是「識聽唔識講」。
粵語有幾難學?
普通話有四聲,粵語卻有九聲,一個字有九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每個聲調可以表達不同意思,例如苦、扶、富、夫、婦、負,拼音都是fu,但因聲調不同而意思不同,其複雜可想而知,九聲經常把粵語初學者弄得「氹氹轉」。有內地調查最難學的十大方言,粵語排第二,僅次於蘇州。此外,粵語又分為三大口音,分別是城內、關西和番禺;但如果仔細去分,還有東莞音、韶關音等。而香港人與內地生活環境有別,用詞句法等跟內地粵語不同,被稱為港式粵語或者香港話,一群自學粵語的內地人,學的多是香港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