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Open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讓香港民運從最簡單的第一步開始

讓香港民運從最簡單的第一步開始

讓香港民運從最簡單的第一步開始

社運老手看來不明白,為何同一陣線,議題相關,而且自己明明更有社運經驗,但港視的員工們偏偏寧可在無知中迷途,用自己的方法試出有效的動員方法(其實只是非常簡單的public relation手段),也不要任何社運組織協助今次公民廣場的集會,由你們帶領,令議題提升到全民運動的級數。

社運老手常怪罪行為偏激、毫無見樹、「煽動民粹搞破壞」的「右翼」破壞社運,並無理標籤社運成員為「左膠」。在下同意,在這方面,雲端國師的徒眾們當記「首功」。當中最極端的份子,由碼頭工運開始,就處心積慮要把香港左翼和社運人士的形象和功勞抹殺,推到社會的邊緣位置。

 

民情永不說謊

不過真正令近來社運氣氛變得緊張的,其實就是社會運動與普羅市民的感受越發脫節:利用難以具體表現的教條式理念構框並反復強調(「普世價值」、「反壟斷」、對抗資本主義)、公民意識門檻對普羅大眾而言甚高的運動內容(民主商議討論下一步行動)和守舊而一成不變的動員與資源運用(維園遊行、與「官方」鬥報人數、和平解散等),三者結合成為傳統(?)社運組織的行動方法,也成為被云云眾口嘲笑為「左膠」的致命傷。民眾可能是被蒙蔽,但民情永遠不會說謊。要挽回劣勢,讓市民對社運重拾信心,積極參與民主發展,社運團體必需認真地重新檢討,讓政治機會及資源的運用、組織動員的方法、與及為運動構框的議題能夠回到香港的實際環境當中。

誠然,到今日為止,香港還是一個「去政治化」氣氛仍然十分濃厚的社會。仲然有上年反國教運動,香港似乎已經「公民覺醒,民主遍地開花」,不過只是有更多本來政治冷感市民開始嘗試投入參與社會運動,而我們必需承認,就算反國教運動當年展現出的是一個大成功的姿態,但因參與運動而開始熱心社會的人,僅是踏出了非常非常微小的一步而已。

 

去政治化社會的小農民們

由英殖到今日香港「去政治化」社會的環境下,剛開始嘗試參加社會運動的普羅市民還是難以明白一些,我們以為是最顯淺易明的道理;當然也可以怪責香港人小農DNA作瑞,他們只會因為貼身的生活問題上街,但上街的忿怒又不會一下子跳到要關注民主、公義、普選、反港共政權、資本主義壟斷的問題,師奶們往往只會為子女的家課和當晚的電視節目發愁。在這種保守等要緊的環境下推行民主社會運動,只能以最低的門檻,清晰、純粹、簡單、「入肉」地,長時間將一個本來複雜的議題構框成一個對普羅市民大眾切身而具體的社會事件中,並持之以恆地就該議題聆聽普羅大眾的反應,多作出回饋和溝通。那麼更多的市民才會認知改變的需要,才會開始開放自己的思維和視野,惡補有關的政治意識(當然實際都吸收不了多少)。

在下斗膽以反國教運動為例。此運動其實不只是公民廣場一役佔領政總就能完事,整個運動學民思潮當年是長時間地,利用各種機會:包括會見特首候選人、參與城市論壇、辯論、街站、發起遊行等,並且都集中一個焦點–撤回國民教育科。在透過不斷與廣大市民宣傳、回饋、溝通後,當事件醞釀到一定時機,再來一個行動大升級,重手出擊進行政總絶食,引爆整個運動的高潮。當中經歷籌備、組織和行動的過程,斷不是坐等保守制度引爆危機才例行公事地冒出頭來「帶領群眾進行抗爭」,即興地將事件與自身理念掛勾來legitimize(合法化)領導運動的地位。而是以一個campaign(持久運動)的形式,通過宣傳和溝通,一步步地使運動的議題漸得市民的關注和了解,亦使市民感受當中的問題之切身和認識其參與之重要,讓市民知道除了學民思潮的學生是運動主體之外,也漸漸認同自身也是運動的另一主體之一份子,互相支援,才能真正走進群眾,玉成其事。

 

集中一個個簡單的焦點

回到是次發牌風波中,港視員工們的處景的確比當年反國教時,學民思潮面對的情況更壞。香港電視台的員工明知是要借助民意來爭取一些東西,可對社會運動其實一無所知。當然,如果要爭取,行動升級是有必要的。只是事件嚴格而言只是剛開始,就算現時群情洶湧,但你要一個借一個議題突然發難,在一個政治冷感的城市,由一群本來不識政治之人一下子搞起成為全民運動,無疑是突然絶食式的廉價搶眼球,溝通和回饋的缺乏會令普羅市民產生誤會與錯讀,整個運動在大眾心中變得毫不純粹。而且和員工一樣也是自甘卑微的普羅大眾,要一下子把運動擴張,給他們充權,往往會使運動士氣瓦解。因為他們跟本未有成為另一主體的覺悟,更呈論承擔運動規模擴張升級後,突然被賦予的權力和責任?那市民便會顯得慌張,急欲抽離,導致人潮潰散,削弱士氣。

如今,我們有需要讓一群對政治完全冷感的人,通過平時不斷的宣傳、關注和溝通,為自己最切身的問題,慢慢地摸索他們自己要走的路,從而漸漸將行動升級,成為一個運動發展邏輯與普羅大眾思維同步的完整社運戰役 (social movement campaign)。在下看來員工們單純地只是希望議題能夠純粹地發展下去,讓大家集中一個容易理解的焦點,最終走到一個讓政府不能不認真正視的地步。21日晚的行動不是沒有升級,細心留意大家其實也能意會到員工的表現得稍為進取,播出的片段是更明顯地可以以政治的角度解讀;而22日晚上台的嘉賓中,更有學者及資深的專業人士撐場,無論對外(市民)對內(政府),不斷地打開了更多可令運動升級的政治機會。就現時的情況看來,員工們雖然是「摸住石頭過河」,但能夠不斷透過各路媒體,與市民大眾溝通和互動,所以運動整體尚算成功,亦見市民的表現一晚比一晚積極,絶對比第一晚有人無端上台欲帶領運動升級卻又越幫越忙的情況有天壤之別。

 

長期學習 - 民主是一種付出

如此,香港的社運行動內容,一定要回到實際面對香港政治潔癖和冷感的環境。在下認為社運團體應改為積極以輔導般的方法,主力以聆聽、溝通和協助,引導(而非領導)市民參與其中,而每有事發生,應表現出純粹地是「一方有難,百方支援」的大義,以主體的簡單訴求為協力參與的目標,毋須提升至理念層面使運動的主體失焦。又,希望日子有功,以一個個理念扁平(即訴求淺白簡單)和低結構統合(即就是運動只有發起主體與支援主體)的運動,使社會運動受眾越來越廣泛,對民主意識的了解越來越多,那才可以開始讓大家觸及更多更深入的議題。

比起世界上其他民主的現代都市,香港市民對民主參與其實只能算是剛起步了幾十年,成熟度未算很高,但香港市民也有自己的路要走,普羅大眾需要的是更多的自覺。以現時為止,我們不能再自欺欺人地以為市民需要一個現成的社運團體領導整場運動,更要避免將運動拉到那些對市民大眾而言抽象的理念。我們要還原到基本步,以溝通、協助和支援,慢慢讓每個人,都由一次又一次目的純粹之社會運動中,醒悟到自身也是香港主體的一份子,那市民才能積極投入動員之中。香港的普羅大眾,在現時更需的是來自有經驗者的鼓勵和肯定其純粹、簡單的目標,從而自覺地學習要為自己的權利站出來,為自己的民主,負上自己那份責任。

作者:SamXjones

正因冇人會知幾時會失去曾經擁有, 所以今日開始要收拾心情全力戰鬥。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時論Tags:
Previous
All posts
Next

Write a comment

齊撐廣東話

KongHub 由海外港人獨立營運,與任何香港居民或政治組織並無關連,旨在於香港海外推廣港語文化,關注香港文化及語言前途。

Useful links

© 2023 KongHu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