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Open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幫緊你

詩文朗誦教材系列(一)──標情結響詩文朗誦分享會2009實錄

 

 

前言

 

 

誦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因為通過誦讀產生的「聲入心通」效果,有助我們感受作品的音節、韻律、文氣,進而體會作品呈現的意境和情韻。誦讀,是兼「誦」和「讀」而言,發聲時都要求「清晰、明亮」,所以普遍稱為「朗誦」和「朗讀」。朗讀要求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把作品讀出來,朗誦則在朗讀的基礎上,加強聲情的演繹,達到藝術表演的要求。

 

教育局向來十分重視誦讀的語文學習效益,在中、小學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中,均強調語文學習應以誦讀加深體會。2009年10月31日,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聯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漢語中心、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辦「標情結響──詩文朗誦分享會」,供中、小學中文教師參加。分享會的目的是希望加強教師對朗誦教學的認識,從而可以幫助學生領會如何透過口誦心惟,感受、理解作品,進而掌握朗誦的技巧,提高對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

 

當天的朗誦分享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殷巧兒女士、馮祿德先生,以及招祥麒博士的短談,題目為「朗誦對文學作品的體悟與再創造」;第二部分是朗誦表演;第三部分則是交流與答問。課程發展處徵得各合辦單位及朗誦者的同意,將是次分享會的實況製成視像光碟,連同當天派發的誦材及參考文章,供全港中、小學中文教師參考。各位朗誦者的表演,聲情並茂,而且形式多樣,有台詞誦法、有韻律誦法,正好體現各人「對文學作品的體悟與再創造」。為尊重各朗誦者的演繹,我們以實錄方式展現,其中大醇小疵,容或有之。教師以本實錄作教學之用時,宜作適當導引。

 

如對本實錄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12樓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中國語文教育)收

傳真:2834 7810

電郵:secchinese@edb.gov.hk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漢語中心

粵語正音推廣協會

聯合主辦

 

標情結響 —— 詩文朗誦分享會

  期: 20091031(星期六)
  間: 上午930分至1230
  點: 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

西座四樓演講廳

程 序 表

9:30 – 9:40 報到入座
9:40 – 9:50 致送紀念品
9:50 -10:20 短談:朗誦對文學作品的體悟與再創造

殷巧兒女士

馮祿德先生

招祥麒博士

10:20- 12:00 朗誦表演

何丹鵬先生

余敏生先生

宋立揚先生

招祥麒博士

施仲謀博士

殷巧兒女士

馮祿德先生

葉植興先生

劉衛林博士

顏春芳女士

嚴力耕先生

蘇穎添先生

香港詩歌朗誦團

     樂器伴奏:蘇文玖先生、杜若鴻先生

12:00 – 12:30 交流與答問

 

 

 

 

 

 

 

 

 

 

 

 

 

 

 

 

 

 

 

 

 

目 錄

前言

 

程序表

朗誦者及誦材      
朗誦者 誦   材 作  者 頁 碼
何丹鵬 詠荊軻
八六子
陶潛
杜牧
7
7
余敏生 哀江南賦序 庾信 8
宋立揚 陋室銘
桂枝香
劉禹錫
王安石
9
9
招祥麒 前赤壁賦(節錄)
高陽臺 西湖春感
蘇軾
張炎
10
11
施仲謀 出師表(節錄)
虞美人
諸葛亮
李煜
12
13
殷巧兒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聲聲慢 秋情
蘇軾
李清照
14
15
馮祿德 始得西山宴遊記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柳宗元
辛棄疾
16
17
葉植興 關山月 李白 18
劉衛林 過零丁洋
和子由澠池懷舊
文天祥
蘇軾
19
20
顏春芳 八聲甘州 柳永 21
嚴力耕 歸去來辭 陶潛 22
蘇穎添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合一亭夜吟
蘇軾
蘇穎添
23
23
香港詩歌
朗誦團
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 24

 

伴奏者   頁 碼
蘇文玖 (琵琶)   27
杜若鴻 (洞簫)   27
附錄文章    
朗誦與文學修養 蘇文擢 31
獨誦與集誦 宋立揚 36
訓練個人朗誦的幾個要點 招祥麒 40
訓練集體朗誦的幾個要點 蘇文擢 52

 

 

 

 

 

 

 

朗誦者及誦材

 

 

 

 

 

何丹鵬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朗誦作品:

 

詠荊軻                     陶潛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疎,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作者簡介:   陶潛﹙公元365?—427年﹚,一名淵明,字元亮,晉代潯陽柴桑人,安貧樂道,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比,世稱「靖節先生」。其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農村生活情景,獲推為田園詩之祖。

 

作品簡介  《詠荊軻》以戰國時荊軻刺秦王故事為背景,主要描寫荊軻出發時悲壯肅殺的情景和從容赴義的氣魄;歌頌荊軻不畏強權,敢於犧牲的俠義精神,是陶淵明一篇少有的慷慨激昂的詩作。

 

八六子                     杜牧

 

洞房深。畫屏燈照,山色凝翠沉沉。聽夜雨冷滴芭蕉,驚斷紅窗好夢,龍煙細飄繡衾。辭恩久歸長信,鳳帳蕭疏,椒殿閑扃。    輦路苔侵。繡簾垂、遲遲漏傳丹禁。蕣華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處金輿漸遠,何時彩仗重臨。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陰。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人,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杜牧工詩、賦及古文,尤擅七律和絕句,後人稱「小杜」,以別於「詩聖」杜甫。

 

作品簡介  杜牧採用民間曲子中的長調作詞,刻畫宮女虛度青春,等待帝王寵幸的寂寞和痛苦。

 

余敏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肄業期間曾獲蘇文擢老師指點朗誦竅門;畢業後曾任教於中學,現任職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朗誦作品:

 

哀江南賦序                  庾信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
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
三年囚於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

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纔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
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籓籬之固。頭會箕歛者,合從締交,

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於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
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
可以悽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飆道阻,
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

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作者簡介:   庾信(公元513年581年),子山,南陽新野人,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

 

作品簡介:   本文作於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賦》的序文,概括全賦大意,說明寫作的背景和緣起。全篇以駢文寫成,抒發羈留異國的悲憤和對故國的懷念。

 

宋立揚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中文朗誦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資優課程榮譽顧問及客席講師。熱愛朗誦藝術,積極從事中、小學教師朗誦技巧之培訓工作,推動香港學校朗誦節活動不遺餘力。

 

朗誦作品: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
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
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字夢得,原籍洛陽,中唐詩人,善用民歌改作新詞,作品多反映人民生活和風土人情,風格自然樸實。

 

作品簡介:   「銘」是文體的一種,以精約的韻文刻在器物上,借物抒情,大都有記功述德或警惕嘉勉之意。此文是劉禹錫被貶到和州任刺史時,借所居之陋室抒發情志的作品。

 

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
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
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
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

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作品簡介:   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上闋描寫所見的壯麗景色,下闋借六朝舊事,指出不能空歎興亡,而應該汲取歷史教訓。

 

招祥麒

珠海書院文學博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培僑中學校長、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為朗誦界資深評判;經常應教育局及大、中、小學邀請,主持朗誦藝術講座;曾為出版社、香港公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等錄製朗誦聲帶及光碟,並著有朗誦論文多篇。

 

朗誦作品:

 

前赤壁賦(節錄)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
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

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
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
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

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品簡介:   蘇軾在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貶謫黃州,期間常與友人同遊附近的赤鼻磯。本文以借景抒情與主客問答的手法,表達出他在仕途失意下達觀的人生態度。

 

 

高陽臺 西湖春感              張炎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遊?看花
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淒然,
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
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

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作者簡介:   張炎﹙公元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南宋亡,潛跡不仕。著有詞集《山中白雲詞》,又著《詞源》一書討論詞樂。

 

作品簡介:   這首詞描寫西湖暮春的景物,藉以抒發淒涼幽怨的亡國哀思。

 

 

施仲謀

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亞洲研究中心院士,中南大學兼任教授。
研究範圍包括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及中華文化等。專著有《語言教學與研究》、《廣州音北京音對應手冊》、《日本語廣東語辭典》、《延壽與禪宗》、《紅樓夢詩詞釋義》、《普通話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語文能力測試與比較》、《朗誦的技巧與訓練》、《成語典故解讀》、
《中華文化承傳》、《中華文化擷英》、《小學讀書教學百問》、《中學普通話》、《大學普通話》、“Putonghua for Foreign Learners”、“Cantonese in Hong Kong”、“About Hong Kong”等十多種,分別於內地、台灣、香港及日本等地出版。曾任美國明德大學訪問學人,香港中文教育學會會長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創會會長,現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常務顧問及語文現代化學會顧問等職務。

 

朗誦作品:

 

出師表(節錄)               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
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作者簡介: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人,蜀漢丞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

 

作品簡介:   「表」是臣下向君主陳述意見的文體。《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曹魏前,向後主劉禪表明出師的原因和決心,勸告後主親賢遠佞,廣開言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簡介:   李煜(公元937年—978年),字重光,號鍾隱。公元961年繼位為南唐國君,史稱李後主。李煜早年生活安逸,文學風格綺艶。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李後主成為俘虜,作品風格轉向深沉悲哀。

 

作品簡介:   此詞大約寫於降宋後的第三年,透過對往事的追憶,抒發亡國之痛。

 

 

殷巧兒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曾任香港電台教育電視總監,退休後投身各類社會、教育及文化服務,現時擔任多項政府、教育及非牟利慈善團體公職,包括: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董、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董事、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羣力資源中心副會長和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等。2004年獲頒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榮譽勳章。2005年5月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院士銜,同年7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為太平紳士。

 

朗誦作品: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品簡介: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謫居黃州,遊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時所作。當時他正遭貶謫,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事跡激發下,借景抒情,藉此詞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鬱悶。

 

 

聲聲慢 秋情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

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作者簡介:   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人,宋代女詞人,著《漱玉集》一卷。

 

作品簡介: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獨居江南感懷身世之作。作者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表現孤寂淒清的情思。

 

 

 

馮祿德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曾任職於中學及香港考試局,現執教於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

 

朗誦作品: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
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
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

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

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

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作者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山水遊記、寓言、傳記和政論文,當中以山水遊記尤為著名,寫景狀物,多所寄託。

 

作品簡介:   本文記敘作者發現西山及登山宴遊所得的樂趣及感受,通過西山景色的描繪,排遣自己被貶後的鬱悶,並借山以自況,表現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著有《稼軒詞》,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以豪放著稱,多以國家、民族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作品簡介:   這是辛棄疾寄贈陳亮的一首詞,藉以對他勉勵一番。當中以寫夢憶夢的手法,寫出自己青年時的戎馬生涯與雄心壯志,表達自己英雄失時的悲慨之情。

 

 

 

 

葉植興

從事中、小學師資培訓工作十數年,歷任葛量洪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及香港教育學院柏立基分校中文系講師,負責中、小學中國語文及普通話教師等培訓工作,退休前為香港教育統籌局質素保證視學組高級質素保證主任。多年以來,積極參與各項朗誦活動,如舉辦朗誦講座及不時作公開朗誦觀摩表演等。

 

朗誦作品: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後人尊為「詩仙」。

 

作品簡介:   《關山月》是一首漢代樂府歌曲,李白為之填寫新詞,內容描繪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將關山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思鄉情懷融入月夜高樓,表達出詩人對征人的關切和嚮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劉衛林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中文
系哲學博士。曾任教於香港能仁書院,並任康文署中文評審顧問,國立
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及新亞研
究所。專治古典詩詞及文學理論、詩學與禪玄觀念、版本學。出版著作除《詩學概說》、《詞學概說》、《宋刊劉禹錫文集版本研究》外,又與本地學者合編《香港所藏古籍書目》與《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先後發表學術

論文五十餘篇。

 

朗誦作品: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簡介:   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天祥,吉州廬陵人,南宋末民族英雄、政治家、詩人。

 

作品簡介:   南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元朝的元帥張弘範率水陸兩路軍隊直下廣東,以期徹底消滅宋室王朝。張弘範用戰船把文天祥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迫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堅拒,並寫下《過零丁洋》一詩,表明寧死不屈之志。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品簡介:   這首詩是蘇軾在陝西的鳳翔府任判官,再遊澠池時應和弟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之作。本詩以懷舊為題意,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並以昔日的坎坷艱辛與弟共勉。

 

 

 

 

顏春芳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學士、文學碩士。曾任教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擔任中文科及中國文學科科主任。2008年7月退休。

 

朗誦作品: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
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
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作者簡介:   柳永(公元987年-1053年),初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以詞著稱於世。他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的發展趨向成熟。

 

作品簡介:   柳永在官場上很不得意,為了求官,也為了生活,不得不奔波流浪。這首詞寫暮雨後淒清蕭條的秋景,抒發羈旅漂泊的感慨,語淺情深,是柳永同類作品中藝術成就極高的一首。

 

嚴力耕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並於香港教育學院獲取國際漢語教學碩士學位。原鳳凰衛視新聞主播,曾任中學教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普通話導師。

 

朗誦作品:

 

歸去來辭                   陶潛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逕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作者簡介:   陶潛﹙公元365?—427年﹚,一名淵明,字元亮,晉代潯陽柴桑人,安貧樂道,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比,世稱「靖節先生」。其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農村生活情景,獲推為田園詩之祖。

 

作品簡介: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淵明棄官歸田所作。當中寫出他脫離官場的喜悅和隱居後的田園生活樂趣,從而表達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田園的熱愛及對人生的豁達態度。

 

 

蘇穎添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朗誦作品: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品簡介:   在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海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遇赦北返,途經瓊州海峽時,連日的風雨突然停止,雲散月明,一派藍天碧海景象,因而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詩中寄寓了蘇軾堅持操守,不隨波逐流,以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合一亭夜吟                  蘇穎添

吐露橫江半夕陽,雲山千里沒蒼茫。池亭鏡影芳菲歇,車馬塵喧秋夜長。世事紛紛風過耳,晴空皎皎月回光。憑欄俯仰天人際,松籟悠然入夢鄉。

 

作者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作品簡介:   合一亭即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天人合一亭。作者憑高眺遠,鋪陳秋色,以表現一己的情緒變化。前半藉連串傷感的意象,象徵時代的壓力;後半重新振作,豁達面對困境,抒寫懷抱。末聯「天人」點題:總結環境與心境的結合,也借喻了大學教育對作者的陶冶。

 

 

香港詩歌朗誦團

香港詩歌朗誦團成立多年,以發揚及推廣朗誦藝術為宗旨。成員除教師外,還有學生及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該團定期舉辦研習,除就某項朗誦專題發表個人鑽研所得外,團員間更把心得落實到詩文朗誦實踐中,通過互相聽賞、觀摩及討論,以提高個人的朗誦素養。為了推廣朗誦藝術,該團不時舉辦朗誦研討會、講座或研習班,以及朗誦表演會,並與其他文化團體等舉辦朗誦表演等活動。

參與這次表演的團員如下:

葉植興 (香港詩歌朗誦團團長)

莊曉澄 (拔萃女書院學生)

謝友明 (香港華仁書院學生)

蔡悅君 (銘基書院學生)

 

朗誦作品:

 

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

(合):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

(男一):    「慎莫稽留太原卒!」

(男二):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一):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合聲):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

(男一):    「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合):   報書往邊地。

(女一):    「君今出語一何鄙!」

(男一):    「身在禍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女一):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作者簡介:   陳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漢魏期間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作品簡介:   此詩借秦代修築長城的民伕與妻子的書信,表達繁重的徭役給百姓帶來的苦痛。

 

 

 

 

 

 

 

伴奏者

 

 

蘇文玖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現為潮州會館中學副校長,任教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科。

 

杜若鴻

香港大學中華文化研究計晝副研究總監,著有《柳永及其詞之論衡》、《中華文化擷英》、《若鴻的詩》等,為香港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及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秘書長。

 

 

 

 

 

 

 

附錄文章

 

朗誦與文學修養

 

香港教師會周年學術研討會講詞(197912月)

 

蘇文擢

 

朗誦可說是專門藝術,也該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混合了戲劇、歌唱和演說的成份。而作用也有幾方面的:從政治功能說;它可以鼓舞群倫,組織群眾,導入一種政治上所期求的目標,近世朗誦詩起源於抗日時之激發民心、昂揚士氣,就是這一功能之表見。又從社會功用說:它可以在公私集會中,作為人際關係或娛樂群眾的聲情藝術。這一點在我國起源甚早,宋朝時代流行的「當廳致語」、「當筵致語」、「樂隊致語」,全是這方面的表見。上述政治和社會兩種作用,其本身仍是植根於文學作品,但由於特定於一種目的上面,而不是客觀地在反映文學,因而聲情動態,有時可以擺落了作品之文學性而優先突出。即是說,聽眾們對其文學修養方面,不會過於苛求。但當朗誦投入語文教育的行列,甚至成為語文教育上聲情進入的主要活動,那末,我們面對此一綜合性的藝術,就不能停留於聲情動態為滿足,而必須進一步要求忠於誦材。我們會覺察到,一個有戲劇歌唱經驗的演員,隨手拿起一篇作品,未經分析,即行登台朗誦,他依然可以誦得七情上面,神態飛揚,而在根本不熟悉誦材的聽眾,同樣收到一陣強烈的感官刺激,這正符合了上述兩種作用(政治的、社會的)的要求。而在文學條件上,這種聲情動態,是否恰如其量地結合於作品要求上面呢?所以,「朗誦和文學修養」這一命題,在語文教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

 

多年來,本人在誦壇公私場合中,經常提到一個公式,就是:「以文學條件決定聲音,以聲音領導情感,以情感帶出動態。」其意義是舉凡聲情動態,都得規範於誦材上的文學條件,以避免聲情浪費。其作用是:希望通過青年人歌唱戲劇的潛能結合於文學修養。依本人接觸所得的經驗,文學修養的淺深和聲情動態的純技巧,本來是兩回事。但文學修養愈深,其運用聲情動態之技巧,必然愈加準確而深入。

 

但是文學條件是複雜的,文學修養是概念性的。這在學術上是研求不盡的問題,而當我們運用到誦材時,必須簡約明確地使人立竿見影。我們依據傳統上體要、體式、體貌的三分法,轉化為內容、形式、風格,來分析一篇作品。

 

文學不論是由現實到想像,由想像到幻想,歸納起來不出事、情、景、理四個元素。元素不同,表達方法的重點,因而有別。同是敘事的文章,有單一性和多元性;前者如《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之類,後者如《鴻門宴》、《諸葛亮舌戰羣儒》之類;前者容許較大的動作,以摹擬文中動態;後者側重於語氣之分隔,以摹擬文中人物性格,大抵敘事性愈強愈具體,其近於戲劇造型之性能愈大,其得之於形動者多而訴之於內心者,相對減少。我認為這是文學四元素中,較易處理而且容易博取誦績的。其次抒情之作,無論喜怒哀樂,要當以面部表情,透發其內心之感受。那些單一性的情感,哀傷如《倩女離魂》,欣喜如冰心《寄小讀者通訊》之類,自然較易掌握。但當文中情感變化陷於多元性或強烈的矛盾性時,誦者須變換唇吻眉目表情於俄頃之間。前者如《長恨歌》「驪宮高處入青雲」以下一段,後者如《竇娥寃》第三折,都充份考驗誦者對抒情作品的敏感程度。純描景之作,側重於目力焦點的投射,從目光的凝注中,帶引聽者投入想像的境界。我前年在校際朗誦研討會上,曾提到「空間九宮格」法,這是就描景方面來說的。如果碰到情景交融的高層次作品,目力投點和面部表情,同時提到相等的力度。這時基本的音調,還要控制得更完美,所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情,見於言外。」從「目前」「言外」之中,透發了誦者對誦材內心之感受,比之純乞靈於形象的作品,難度又加深了。(試取杜甫《登高》和黃庭堅《登快閣》二詩作對比)文學中以理境為最高,誦材中以說理作品為最難。因為無論述事、抒情、寫景,到了如何的深度,都可以從感官機能中去獲得,即使情之真而且正,亦屬人心之所同然。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切乎聲。」但純說理之文,儘管條理明晰,文字流暢,其內蘊終究是概念化的,其文章必然是質樸的。無論文言白話,幾無韻律可言。這類誦材,我們要注意改用說話法和演講式,不要使人覺得你在誦讀,演說學中有所謂「朗誦陳述法」。故朗誦中不妨有所謂演說式朗誦,其特點大約是情態變換率較多,從枯淡的說理中注入誠摯的情感。聲音抑揚律較強,從語氣的堅定明爽中,發揮其說服力。前年孔聖堂朗誦比賽公開組誦材是《禮運·大同》章,誰都知道這是近乎說教的政理文,文字又極其古典,其美誦性本不強,而事實證明了冠軍蘇蘊珩小姐以超水準的成績獲得誦評界先進的熱烈讚賞。她的功夫就在化經典文學為口語,化朗誦為演講。由此可知,分析誦材的內涵元素,是有利於聲情動態的恰當運用。

 

其次體式有兩方面:一是構成作品的語文基因,由字音、詞彙、句式、段落,而至全文結構。二是文學作品的體裁,由古文、駢文、辭賦、詩、詞、曲、劇、白話文、新詩等等。在分析誦材時,須一一加以辨別而掌握其特點。時間所限,恕我不能一一論述,這裏只能提出兩點來談談。無論文言、白話,更不論何種體裁,都由單音字組成,所以一個字的「音值」,即平、上、去、入四聲和陰、陽、清、濁都要有基本認識。有人說:「四聲對節奏影響甚微。」這是極其錯誤的引導。姑無論四聲不明,足以引致讀音的錯誤,即以抑揚的「音高」和快慢律的「時隔」而論,也得服從於單字音值而加以調整。遇平去多長而重,遇上入多短而輕。這在文言作品中如辭賦、駢文、詩詞曲之「人為音律」,固然極關重要,即散文中之「自然音律」亦不能忽略四聲。白話作品因為較重視詞語頓逗之分隔,有人便以為和平仄無關。不知每一複合詞語中最後一個單音,仍有平仄之別。凡屬音步所在之處,其音步之長短輕重,仍是受四聲限制的。(試取林願《補碗的》詩三章,每章首句「補碗的補碗的,補鞋的補鞋的,醫生啊醫生啊」,比較碗字鞋字的字啊字的音高時隔,便明白了!)所以明辨平仄是誦讀任何體式詩文所必具的基本知識。在粵音系統的人,更應利用其對四聲之敏感性和正確性。從三十年代起不少文教先進提到古文舊詩,非吟誦不能體會其語氣,而朱自清更主張學校裏要吟、讀、說並用。「吟」即我多年來所講的「韻律誦」。「讀」即一般流行的「台詞誦」。而「說」呢?正是我剛才所講的「演說式的朗誦」。在所有白話作品中,都只能以台詞誦或演說式來處理;至於韻律誦,我認為是真正掌握了中國獨有的四聲文學的特質。但並不如前輩所說,完全適用於古文舊詩。從文學四元素上看,敘事詩文、說理文,都不可能用韻律誦。從文學形式看,陽剛性的古文,早期的漢魏駢文,部份的唐宋七古,也不可能用韻律誦。其理由是節奏容易流於輕剽,吐字的詞語之重力不足。但歌行體、近體詩、詞、曲中,凡屬「宮徵靡曼,情靈搖蕩」之作,必須以韻律出之,才能感人。所以我希望指導朗誦的老師,能夠以「韻律誦」印取誦材上情韻之纏綿,而以「台詞誦」掌握誦材上音步之明爽。前者之華爾茲舞,旋轉自如,而足不離地,其功夫在氣韻。後者比之南北醒獅,步伐鮮明,其功夫在語調。至於選擇運用,視乎誦材內涵和形式來決定了。

 

最後略談風格。這是文學中最歸納性的名詞。《文心雕龍》之八體論,《詩品》中之二十四品,都是更僕難盡的問題。我們所要注意的,如何把詩文風格投入朗誦的實證,在誦材中,作品本身所呈現的風格,較之作家風格特徵為重要得多。因為同屬杜詩,有雄渾,也有飄逸;同屬東坡詞,有豪放,也有婉約;同是韓文,有陽剛,也有陰柔。故此誦者進行文學分析時,主要還是就誦材本身去體會。此種體會通常是感性的,而必先踏實於內容形式的知性分析。當它凝聚而為誦者感性之時,很自然地主宰你的聲情動態,從而營造出一種忠實於誦材的氣氛,而使聽眾獲得共鳴與感染。我們隨手舉些例子:陳恭尹的《厓門謁三忠祠》,吳敬業之《梅村》,同是七律。前者悲憤沉鬱,適宜於胸腔共鳴重濁音,以發沉重之心情。後者清麗芊眠,適宜頭腔鼻音之清亮,以發其瀟灑閒逸之態。苟反其位,兩者皆傎。從我的記憶中,多年前集誦冠軍誦讀蘇軾《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全隊採用輕緩聲誦。前段一片淒清冷漠之感,到結句時改用重吐法,予人以無限憂思。他們完全捕捉住全詩冷靜的氣氛,而突出了東坡此詩特有之風格,如果把這一氣氛移用於《臘日遊孤山詩》,風格便迷糊了!又記得在一場賽事中,誦徐志摩的《海韻》,有人用分組輪誦法,便破壞了此詩的豪放與奔迸。另一場誦讀朱自清的《湖上》,不少隊伍用重音處理,顯然對詩中清逸風格背道而馳。這是隨意舉的例子,說得很不周全。總而言之:文學修養投入朗誦準備之過程,為內容事情景理之分析,文學體裁文學基因之分析,進而正確地深入地體會其風格。在朗誦進行時,再由風格之體會控制着內容形式,發而為聲情動態。這是很有意義而結實的一個回環。由此可知在語文教育的立場來看朗誦,一切純技術性乃為文學修養而服務。無論誦者與聽者,都可以從健康的誦材中,接受深刻的教育。所以,誦材的選定,必須要求情志事義之真善,形式技巧之完美,才值得費那麼大的勁,不過這不在今天討論範圍之內了。

 

載《邃加室講論集》

 

附註:本文所提範作,均為本港校際朗誦節之誦材。

 

 

獨誦與集誦

 

宋立揚

 

香港學校朗誦節的比賽項目主要有兩大類:個人項目及集體項目。個人項目以詩詞及散文獨誦為主;集體項目則有詩詞、散文及詩文集誦等。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對獨誦和集誦作出比較,希望能幫助老師、家長及學生對它們有更多的了解。

 

首先,讓我們從朗誦的發揮方面去談一談。個人朗誦在發揮的自由度方面較高,善於朗誦的朋友能因應聽眾、場地及臨場的氣氛作出微調,使自己的朗誦更靠近聽眾,與聽眾有更緊密的交流,發揮更細膩的感染力。

 

集體朗誦在這方面的自由度就較低。因為三十至五十名學生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已形成一個整體,不論在語調的抑揚、語氣的輕重及節奏的變化都已形成共識,很難因應聽眾、場地及臨場的氣氛而自主地作出變動,因為集誦是十分講究齊一性的。換句話說,獨誦具有濃烈的個人演繹的色彩;而集誦則着重展示集體的力量。

 

第二方面讓我們比較兩者的音色。朗誦者的發聲器官的構造、氣息的運用和感情的色彩都會形成不同的音色,在聽眾腦中產生審美的心理活動。獨誦所產生的音色就遠遠及不上集誦所產生的音色來得豐富多變。打個比方,女高音的音色不同於女低音的音色,男中音的音色有別於男低音的音色。獨誦者的音色就是他/她個人的音色,而集誦隊的音色是幾十人混成一個整體的音色,是由男女高中低音編織而成的,具有豐厚、層次鮮明及多變的特質,因而能產生宏大和深刻的感染力。

 

接着我們比較它們的第三個方面──感染力。朗誦者的視覺形象、聲音形象及感情色彩在聽眾腦中產生的審美活動的強度便是感染力。朗誦者的眼神、表情、手勢、身勢及移動構成視覺形象,朗誦者的音量、音強、音質、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變化構成聲音形象,而綜合視覺形象和聲音形象產生的感情變化就是感情色彩。究竟個人朗誦還是集體朗誦產生較大的感染力呢?答案是不一而足。正如要問:是一具小提琴產生較大的感染力還是一個管弦樂隊產生較大的感染力?其實一首小提琴奏鳴曲產生的感染力與一曲交響樂產生的感染力是各有不同的,但它們都可深深地感動聽眾。如果聽眾追求的是纖幼細膩、如歌似泣的流露,獨誦可能會是他們的選擇,如果追求的是宏大、寬廣、雄壯、澎湃的流露,則集誦會是更佳的選擇。

 

至於第四個方面──個人朗誦和集體朗誦的訓練方法,它們同中有異。相同的地方:學生在老師的協助下,必須掌握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動機和目的、文章的佈局、中心思想、寫作的手法及文學的藝術性等,並由掌握字音正讀到理解誦材,由認知層面到感情的體味,以至把握該篇誦材的朗誦基調。學生透過這樣的學習逐步加深對誦材的認識和感受。

 

不同的地方就更多:教師可按照參加獨誦的學生的資質及經驗,進行個別培訓,採用適合其個人特質的訓練方法,亦可因應他們的個人特長採用不同的演繹手法。然而集體朗誦的培訓方法在計劃性及系統性方面要求更高,需要的人力更為龐大,例如負責訓練的教師團隊中除了中文教師之外,還要有音樂教師、視藝教師及負責實務工作的人士。中文教師主力負責朗誦的培訓,音樂教師從音部的安排及混聲效果上提供專業意見,視藝教師從隊形的設計及運用方面提出專業指導,而特定的工作人員則負責編排訓練時間、安排訓練場地、為學生點名、聯絡校車(或租車公司)接送學生參賽以至安排比賽當日的膳食和飲品供應等等。但現實情況更多的是由中文教師(往往可能只有兩名教師)處理一切大小事宜。

 

進行集體訓練之前,要把一切需要的朗誦效果細緻地設計好,例如男女聲如何分配?高低音如何配置?是否可用分部朗誦?是否適宜安排領誦?隊形是怎樣的?是否適宜變換隊形?如何安排目力投點和有助流露的各種動作?

 

當然,集誦誦材的分段、分句及各項句讀安排,一如個人朗誦的誦材,都要妥為處理,還要鋪排達致高潮的種種手段,其他諸如重音、停頓、語調、語氣及節奏也要事先安排好,並訂出詳盡的訓練步驟例如講解、朗讀、糾正錯音、分開音部(或小組)練習朗讀、全隊分段朗誦、全隊整體朗誦、處理目力投點及表情、加入動作(如頭、手、上半身等移動)、作出微調、整體朗誦的成形及鞏固等等。以上所述的種種事情,就是個人朗誦及集體朗誦在訓練上之異同。

 

最後談談第五個方面──有關欣賞獨誦及集誦。由於獨誦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發揮的空間,所以容易帶出較多的個人色彩。當然這個發揮的空間是受制於誦材本身,因為朗誦者必須忠於原著,不可隨便改動,不過亦有頗大的創造空間,常言道:朗誦是對作品的第二次創造。在朗誦的過程中,朗誦者不可能不滲入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情,也就是在原作者的意念和感情的基礎上,留下自己的印記。獨誦表演者的藝術造詣、個人氣質、對誦材的處理手法及臨場發揮等各方面便形成他/她獨有的風格,宜細加留意。

 

集誦的表演也同樣充滿迷人之處,觀眾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去欣賞。欣賞他們眾心如一的精神面貌、眾口如一的音韻跌宕、眾目如一的感情流露。還有,欣賞他們富有層次感的混音及諧協的和音,齊一的動作和悅目的隊形及其變化,以至高潮的營造及傳神的發揮。

 

由此可見,香港學校朗誦節設有獨誦和集誦項目的原因,是希望讓每個學生既可以各自發揮,提升個人的朗誦技巧及欣賞水平,又可以發揮團隊協作能力,與同學、老師同甘共苦,把一篇篇優秀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地和細膩地流露出來,感染聽眾,引起他們的共鳴。更希望大家在讚嘆之餘,能感受到精彩演出的背後,有參賽學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對誦藝的追求,有教師付出的心血和辛勞,有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也有不少熱愛朗誦的人士所作出的寶貴貢獻。

 

 

 

訓練個人朗誦的幾個要點

香港學校音樂朗誦協會中文朗誦講座講詞2004424

 

招祥麒

 

我與朗誦藝術真正拉上關係,由教書開始。初出茅廬,初生之犢,一上工,校長說:「選幾位學生參加校際朗誦比賽,為校爭光吧。」「為校爭光」四字換來的是:廢寢忘餐,精疲力倦。記得我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次訓練獨誦,兩名學生勇奪冠軍,稍後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次訓練集誦,取得季軍。就這樣,橫跨兩個世紀的二十年,我由一個朗誦的愛好者,進而為訓練者,再進而為評判。我深切體會到朗誦的發展根本可自成一門學問,在理論的建立與實踐的成果兩者互為作用及推動下,可以獨立而稱為「朗誦學」。

朗誦在中國成為一種專門的表演藝術,只有幾十年,但追源溯始而有文獻可考的,可以從周朝說起。

《周禮‧大司樂》談到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分幾個步驟:興、道、諷、誦、言、語。「興」,舊解為「以善物喻善事」,不妨用現代語言解作利用其他事物以引起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學習動機;「道」,就是「導」,導引的意思,舊指「言古以剴今」,不妨逕指為引導學生認識所教內容;「諷」,背文的意思,要求學生背下所教內容;「誦」,同樣是背,但「以聲節之」,即用優美的聲音適當地運用節奏的技巧表達出來,這是令學生正式進入歌唱前的準備;「言」,有謂「直言曰言」,即令學生講述所學;「語」,「答難曰語」,教者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其實,上面講的「興」、「道」、「諷」、「誦」、「言」、「語」六個步驟應用於現代的教學,亦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誦」,即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朗誦了,可見在悠長的古代直至今天,一直被作為教育學生的一種方法,歷久不衰。

 

 

 

一篇好的作品,能經時代的洗禮而得以保存,必然有它的光芒,耀人眼目,或出於內容的豐富、思想的純正,或出於技巧的高超、筆力的千鈞。涵詠其間,已能脫離一己所處、所困的狹隘空間與短暫時間,進入另一時空領域,神交古人。朗誦的高境界,直化身為作者,以「我」就是「作者」的身分直道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晚清況周頤《蕙風詞話》說:

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

讀詞而使性靈能夠和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相浹而俱化,終於將此意境真實成為自己所有而外物不能奪。其實,讀詞如是,讀詩讀文以至其他作品也如是。前人在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與乎修辭狀貌,果從朗誦而得到轉移,這真是語文教育由吸收、模仿到實踐創造的重要歷程,也是德性教育感染內化的有效途徑。

每年一度的香港學校朗誦節今年進入第55屆,參與者之多,連同全港青年學藝古典詩詞朗誦比賽,以及地區社團舉辦的相關活動,肯定是各項校際比賽之冠;由此可見,朗誦活動已深入校園,成為眾多教師指導學生不可或缺的工作。究竟訓練個人朗誦有甚麼秘訣?怎樣才能出奇制勝?以下就個人的經驗提出幾個要點:

  • 選拔角色

從課堂的教學上來說,老師要照顧所有學生,訓練他們由朗讀而朗誦,以期提高語文水平,這是責無旁貸的。然而,參加朗誦比賽,特別是校際學界的賽事,不可能全部學生參與。除非老師有意藉該等比賽讓學生得到「失敗」的滋味,否則便須慎選角色,以最好的姿態代表學校出賽。盡了本份人事後,管他天命歸於何處,「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心理上總是安樂的。

選角之時,首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吐字是否清晰,音量是否宏大。能有演戲天份,不害羞,不怯場,舉手投足自有懾人眼目的天賦的,是為首選。但「完美」的人千中無一、二,後天的補救,「人一能之己十之」的努力,加上老師的鼓勵與栽培,很多時也能「化腐朽為神奇」的。

  • 分析誦材

朗誦是一種結合文學、歌唱與戲劇元素的綜合藝術,但一切歌唱與戲劇的技巧,都須服從於文學條件。因此,朗誦要取得好成績,對誦材的分析最為重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云:

夫設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聯字以分疆;明情者,總義以包體;區畛相異,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疪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這是評論字詞句章與結構的關係。我們朗誦文學作品,重現作家的心畫心聲,自然亦應從此入,細問其中每一個「字」的讀音和意義。

字音考究是朗誦的第一步,看似簡單,但卻關係全局,不得不予重視。學生朗誦時經常出現發音不準,讀音錯誤的毛病,一言以蔽之,是由於不小心、不重視使然。其實,除開讀音錯誤不算,學生經常用以講、讀而發音不正的僅百多字,詳見下表:

 

 

聲母 gw-

瓜寡戈過果裹光廣國幗郭廓槨

  kw-

框鄺曠礦擴

  ng-

牙枒芽瓦雅訝崖捱涯艾刈餚爻咬巖癌顏眼雁贗危霓蟻毅魏藝勾牛偶藕銀韌兀翱傲俄娥鵝訛我餓卧呆外礙岸昂

  n-

拿那南男難撓鬧朽年寧獰擰佞聶匿溺奴努怒內奈耐囊曩諾暖嫩妞紐朽撚能粒尼彌瀰你呢餌鳥裊尿拈黏念女娘農濃

韻尾 -ng

罌蹦爭耕坑行盲冷猛孟生甥笙橫鶯崩登燈轟恆幸杏盟萌朋巷吾梧吳五午忤誤悟晤

  -k

百白革擘北仄錫腳墨策責塞角殼酷鵠

上表文字的誤讀,不關係字義的難與奧,而是忽略聲母、韻尾的正確發音。聲母gw-和kw-都是圓唇音,稍不小心,便混讀成g-和k-,於是瓜[gwaa1]讀成家[gaa1],光[gwong1]讀成江[gong1],郭[gwok3]讀成角[gok3];鄺、曠、礦[kwong3]讀成抗[kong3];聲母ng-屬舌根音,發音時舌根與後齶相抵,讓氣流從鼻腔中出,稍不留神,易將ng-聲母迷失了,出現零聲母,於是,牙[ngaa4]讀成[aa4],牛[ngau4]讀成[au4],我[ngo5]讀成[o5];聲母n-屬舌齒音,發音時要把口腔的氣流往鼻腔擠,稍不着意,便發成同屬舌齒音但發邊音的l-,於是,南[naam4]讀成藍[laam4],年[nin4]讀成連[lin4],你[nei5]讀成李[lei5],女[neoi5]讀成呂[leoi5],農[nung4]讀成龍[lung4]。

至於韻尾-ng和-k的字,發音時舌尖要平放,不可上翹。當說話過急,舌尖平放的時間不夠長,一音未交待完足,便急着翹起以便發跟着而來的音時,原本鼻音韻尾-ng就變成-n,使「耕」[gaang1]讀成「奸」[gaan1],「冷」[laang5]讀成「懶」[laan5],「猛」[maang5]讀成「晚」[maan5],「恆」[hang4]讀成「痕」[han4];又塞音韻尾-k變成-t,使「百」[baak3]讀成「八」[baat3],「北」[bak1]讀成「不」[bat1],「策」[caak3]讀成「察」[caat3],「塞」[sak1]讀成「失」[sat1]。

當然,朗誦的字音問題除生理的發聲要求外,到頭來仍關涉到文字的識別能力。中國文字一字多音的極為普遍,有因意義不同而讀音不同的,有因詞性變異而讀音不同的,有意義和詞性不變但按需要而改變讀音的。茲舉例說明如下:

第一、懶音:不留心聲母、韻尾的要求而誤讀。例如時中再《日曆》:「每撕掉一頁日曆,我就有一聲讚美;新的日子在我的眼前,亮起了一片喜悅。」「我」、「眼」二字的聲母為ng,不予留心,便會讀錯。又如綠原《雪》:「人們說:北方的雪是猛烈的。我真感覺不出。我看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是一樣的,一樣溫柔的,一樣叫人忘不了的。」「北」的韻尾為-k,「猛」的韻尾為-ng,一不小心,也會讀錯。

第二、專名:見字讀字,不知專名要求而誤讀。例如老舍《趵突泉的欣賞》:「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趵突」屬專名,音「炮督」,「濟」,音「仔」,不讀「際」。

第三、協韻:一字多音不知協韻要求而誤讀。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廻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車」與「麻」協韻,要讀「奢」音。

第四、格律:一字平仄兩讀,不知格律要求而誤讀。例如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思」按律要讀仄聲,音「試」。

第五、字義:不知字義變化而讀音轉變而誤讀。例如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思」解思緒,音「試」。

我們由字詞開始,然後整合為句、為段、為全篇,了解作家在作品中敘述的「事」、描寫的「景」、抒發的「情」和討論的「理」,從內容的深究,到寫作技巧的探討,以期獲知作者為甚麼寫?寫甚麼?怎樣寫?

一篇作品的內容,離不開事、景、情、理四元素,自然並不是任何作品都包涵四者,但可以肯定地說,沒有「理境」、「理趣」的作品不可能到達文學的最高境界。

陶潛《擬古》第七首云: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花。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首兩句直道眼前景,三、四句敘事,五、六句抒情,七、八句寫意中景,末兩句說理,短短數十字,就具備了詩歌中的四大元素,而且逐層推進,引出富貴無常,樂不可極的哲理。龔自珍《己亥雜詩》第五首更為精鍊,云: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首句情景結合,次句即事生情,末兩句融情入理,教人不忘其本,亦寓儒者擔荷精神。陶詩與龔詩同居第一流,於焉可見。

文學作品的風格是最綜合的,也是最抽象的,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分風格為八類,司空圖《詩品》更衍為二十四類,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然而,朗誦者愈分得細微,聲音、情感的處理也愈準確。

下列幾篇作品同寫與女子的關係: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牀斜凭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李煜:《一斛珠》)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在夢中!(晏幾道:《鷓鴣天》)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卧。暖酥消,膩雲嚲,終日懨懨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柳永:《定風波》)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技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

金鞭珠彈嬉春日,門戶初相識,不能羞澀但嬌癡,卻立風前,鬢髮弄凝脂。  如今相對渾無語,只是雙眉縐,不知何日始工愁,記取那回花下一低頭。(王國維:《虞美人》)

細心體味,不難發現李煜風格的輕佻,晏幾道的沉摯、柳永的纖仄、蘇軾的超曠、王國維的純真。《文心雕龍》因內符外的理論,我們從作品的辭氣,沿波討源,實足想見作家的為人。

 

  • 練聲定調

清代桐城古文家很強調「聲音證入」的理論,以為閱讀古人作品,單用眼看,不用聲讀,便終身是「門外漢」。姚鼐《與陳碩士書》云: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祇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劉大櫆《論文偶記》云:

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凡行文字句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求音節而得之字句,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自然鏗鏘發金石。

曾國藩《家訓》云:

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余所選鈔五古九家、七古六家,聲調皆極鏗鏘,耐人百讀不厭。……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為詩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古人云:新詩改罷自長吟。又云:煅詩未就且長吟。可見古人慘淡經營之時,亦純在聲調上下工夫,蓋有字句之詩,人籟也。無字句之詩,天籟也。解此者能使天籟、人籟湊泊而成,則於詩之道思過半矣。

聲音的處理歸結到二個字──適中,然而聲音有久暫、高低、強弱、輕重、緩急、停連之分,加上語氣和語調的安排,如何做到「適中」,實在非常重要。從經驗所得,有天賦的學生着實不多,可遇不可求,但有潛質、潛能的學生比比皆是,能否脫穎而出,就有待老師的獎掖扶進了。

談到朗誦的表現方式,在誦壇上一般以台詞式的誦法為主,叫「台詞誦」,如朗誦韓愈的《進學解》(即場示範):

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這種方式近似台詞的獨白,情態的配合較為容易,又適宜於任何風格、體裁的作品,所以成為最流行的表現方式。另一種常有但不常見的方式,大家聽起來像歌唱的,叫「吟誦」。「吟誦」又叫「吟唱」、台灣地區有叫「美讀」的。蘇文擢教授稱之為韻律誦。韻律誦法若應用於一些風格陰柔、內容哀怨及一些音律性強的作品(如詩、詞、曲、駢賦),則更能突出作品的音樂特性與纏綿悱惻。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法場》(即場示範):

【耍孩子】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鎗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着我屍骸現;要甚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甚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煞尾】浮雲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願明題徧。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

  • 流露情感

朗誦時要注意臉部表情的變化。例如朗誦王禹偁的《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村行》前六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前四句表情微帶喜悅;第五、六句,到棠梨葉落、蕎麥花開,轉思鄉,是感情的轉折處;末兩句刻意傳達淡淡思鄉之情,表情亦要隨之轉變。

  • 開展想像

朗誦固然以聲音為主,但作為表演藝術,朗誦者的眼神運用至關重要。朗誦時目力投點,表現出對作品豐富的想像,觀眾也隨誦者的想像而進入作品,感受作品的真、善、美。以下朗誦司馬遷的《鴻門會》,請特別留心我的眼神變化: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音凡快)。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音納),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張良充滿機智,但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而樊噲是粗線條的人物。朗誦時固然要以適當的聲音展現不同的人物,再配以平直的旁述聲音,便有三種不同的聲調。不同性格的人物在同一緊急情景下,語調不同,眼神自亦不同,朗誦者如能細膩的表現出來,能不令人擊節讚賞?

  • 配合動作

談到朗誦時的動作,曾有人提出反對,認為朗誦是聲情藝術,無須乞靈於動作。這種論調似是而非。朗誦藝術包含戲劇的特點,各位有看過沒有動作的戲劇嗎?當然,各位也不要誤會凡朗誦都要動作。《毛詩.大序》說得好:「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在「情不自禁」下,在適當的情況下,不單頭部可以搖動,肢體、手、腳都可活動的!但須留意,舉手投足,不要太誇張,也忌木無表情。高手的秘訣是「自然」,恰如其份地演繹作者的情態,是為得之。例如朗誦李煜的《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全篇作品除下闋首兩句是現實的反映外,其餘皆在回憶。朗誦時要體會作者亡國的感情,情態的表現要有變化而不須太大。

又如《王翦敗張晃》(節錄)一文:

張晃出陣打話。二騎相交,惹起四野愁雲,震起滿天殺氣。人似南山虎,馬若北海龍。王翦戰三十合詐敗,張晃趕將來。二馬並,王翦舉刀斬落,張晃翻身,下腳捎空。王翦刀頭招起三軍噉殺。楚兵大敗。

這樣的內容,我看不到朗誦時能硬直身子純以口吻而有好的表現。因此,面對誦材的需要,我們設計適當的動作以增強藝術效果,是完全合理的。

最後補充一點,教師要有效訓練學生的朗誦技巧,須注意訓練時間的安排及利用以舊帶新的方法。在時間安排方面,教師可分多次會見學生,而每次集中訓練一項技巧或改善一個重點,然後讓學生自行回家努力練習,這樣便可節省時間;而以舊帶新,由富朗誦經驗的學生指導新參與者,更可產生互動效果及發揮學生的創意,令訓練更具成效。

 

訓練集體朗誦的幾個要點

校際朗誦協會講詞(1986724

 

蘇文擢

我在一九六九年起,參加校際朗誦評判,十八年來間歇停止,似乎捨不得完全離開,大約有下列四個原因:第一、我本身對古典詩文有特殊的愛好,因而對詩文經常朗誦給自己聽,也希望青年人讀給我聽聽。第二、希望青少年藉此表演和競賽的機會,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第三、尤其主要的是來港多年,一直聽到教育當局叫人不要背誦,十分難過,希望藉此鼓勵青少年熟背幾篇好詩文。第四、十多年來,我一直提倡較傳統的韻律誦法,近幾年在中大跟我學過的同學,都懂得這一方法,也希望借校際活動,好讓文教界乃至社會人士,知道台詞誦外,還有韻律誦,才是真正讀古詩詞的方法。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慢慢又覺得從個誦上用功夫,不如集體來得更有效果,所以近十年對集誦有特殊興趣,並不表示忽略了個誦,集體仍建立於個體之中,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不過就訓練而言,個誦所要求的,集誦同樣要要求,而個誦所不需要的,集誦有其特備的條件。今天的命題,事實應該由各校資深的集誦訓練老師來講,他們才是身經百戰的前線指揮,幕後參謀,本人不過作壁上觀的鉅鹿諸侯,或者戰地評述記者而已。如果對各位有所啟發,也不過是交流了十多年各校隊伍的經驗,算不上甚麼心得。

首先回顧本港多屆的集誦,已然在逐年進步之中,記得初期十四五年前,只是要求整齊劃一,後來隊伍日多,由量的擴充帶動了質的提升,以去屆而論,記憶猶新,紀錄猶存,參賽隊伍誠然比三四年前少,而總計我接觸過六十隊中,草草登場者幾於絕無僅有,與從前濫竽充數者,大不相同。我對它的總評是量少而質勝。其實:很多事物發展的規律;往往先求量變,再求質變,在質的提升中,又自然帶引了量的擴展。所以我們不能以集誦隊伍之多少來衡量其水準之高下。大抵早期集誦多出於臨時組合,近年確知有若干學校把朗誦作為經常性課外活動,出隊成員,往往是校中基幹,加上老師刻意訓練,幾十人齊齊讀的方法,在今日永難獲得佳績,因為目力集中前注,發音收音,整齊劃一,只是起碼條件。十多年來,技巧上的跨越,諸如和聲方法、混聲處理、目力投點情態變化、隊型設計,乃至運用集體韻律、聲情上化呆滯為活潑、儀態上化拘謹為雍容,雖然集誦原則不宜乞靈於花巧,但在忠於誦材之作,老師匠心獨運、同學運用自然。多樣性的嘗試該是進步的條件。

此刻應該談到集誦核心問題了,一句百變不離其宗的說話,在本人有關朗誦論文中再三強調,無論個人集體,一切技術,服從於文學條件的要求。當匯個體而成羣體時,自然有若干不同之點。茲就誦材、聲調、情態、隊型四方面作一概述。

首先,誦材對誦讀有很大的決定性,但在個誦而言,影響反而不大,有時一篇平淡無奇或者主題隱晦的作品,仍然可以在個人聲情動態中化腐朽為神奇,即如上屆大專組讀韓愈《擇言解》,這是一篇純思想性之作,用筆在駢散之間,不容易通過聲情立刻使人接受,我看廿多個大專生,誦得非常吃力,只有一位冠軍,令人有超乎想像的成績,事後才知,正是十年前孔聖堂公開組誦《禮運·大同》章獲得冠軍的蘇惠珩,《大同》章也正是難以聲情表達的一段經典,這說明了在個誦中如屬高手,似乎永不受誦材的限制。而集誦就沒有這個便宜,集誦是以每一個人作出同樣的表現為原則,以聲情節奏爭取統一氣氛,正如一隊足球隊講究整體合作,突出個人,反而兵家所忌,因而誦材上不能無所選擇;舉例來說,形式上句式音步過於平板之四言詩、仄韻到底之五言古詩、駢文中之四六文,白話詩中之象徵派和現代詩,乃至內容上屬於隱晦性的寫景抒情之作,純哲理之詩文或是演說性的文字,都不宜於集誦。反之,句式多樣性或韻轉頻數之歌行,如歷屆曾選誦的岑參《白雪歌》、《輪台歌》、《走馬川行》、杜甫《丹青引》、李白《天姥吟》之類;章節明晰之散文,如歐陽修《豐樂亭記》、蘇東坡《喜雨亭記》之類,以及情節曲折之敘事、形像鮮明的寫景抒情。只要作品具有強烈的聲情節奏,才容易全體投入。在上述條件之下,剛才所講韓愈《擇言解》和《禮運·大同》章,恐怕在集誦中讀起來全無用武之地。在本人記憶有幾屆集誦總冠軍所投入之誦材,例如蘇軾《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郝經《巴陵女子行》、韋莊《秦婦行》、葉聖陶新詩《浙江潮》、關漢卿《竇娥寃》,散文中如孟子《天時不如地利》章、史記《屈原列傳》中「離騷者猶離憂也」一大段,試以上述條件逐一衡量,確然是集誦中之好材料。以我個人評判經驗,有時會考慮到誦材之難易問題,雖則,在校際比賽而言,誦者無選擇之自由,而參賽隊伍,也應估量這一項目之挑戰性,選材委員會方面,更應對誦材多下功夫,不宜隨意推介。至於誦材處理問題,集誦比個誦多了些花樣,從頭到尾,每一個字都全體投入,這是最正常的。有時為突出誦材之結構特徵,而運用選句獨誦,分組對誦、分組輪誦,把作品之整體分割起來,誠然可以刺激聽者的注意力,但當注意到有無損害作品之文學條件,所謂條件,必然關涉到形式內容與風格,例如杜甫《兵車行》,有人把開頭二句「車轔轔,馬蕭蕭」交給獨誦,形式內容,都給破壞了。去屆《走馬川行》,有人一開口獨誦「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雖然沒有損害形式內容,但這兩句氣勢如虹,一人之聲,如此虛弱,雄豪的風格給破壞了。多年前有人誦孟子《天時不如地利》章,開頭獨誦「孟子曰」三個字,倒是聰明的處理。其他分組對誦或輪誦,不暇逐一舉例,散文中記事對話作品,還可商量,詩、詞、曲,實以整體投入為佳,似乎不必在這險境上賣弄花巧。還有一個大忌,把原作句子重複一兩句,甚至七個字的句子重讀下面三個字,前者如唱時代曲,後者如江湖賣藥,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歷屆評判,對此都有提出,但每年集誦,多少還有出現。可能訓練者屬於新手了。

二、聲調運用在朗誦中最為基本,無分個、集。不過個人的音色美,易於掌握,而集體之音色美,難於追求。沒有五線譜、沒有指揮、沒有鋼琴伴奏,幾十人赤裸裸的聲音匯合起來,其中音調之高低、音勢之強弱、音速之快慢,全靠練習時對字句章節中事景情理之要求而定。一旦登台,各人只能把平時練習的模式自我發揮,而人人自我之中,又必求配合他人。作為訓練者,寧願訓練四十個個誦,不願意訓練四十人的集誦,個誦雖受同一訓練,一旦登台,忽然興會淋漓,會創出奇蹟,而四十人約制於一個模式之下,正如先前所說,不容你一個人去表現天才,又不可能四十個都是天才,如何在參差中求統一、在複雜中求和諧,在聲調運用上,比其他條件都困難。近年不少隊伍運用和聲,分為二部或三部,先行分部練習,再投入整體配合,甚至嚴格到某一節都有主調次調之分,這是吸收合唱團的方法。但集誦在這方面比合唱難,合唱有譜為憑,而集誦分部,往往一組開腔,而另組趕不上發聲,一組收聲,而另組餘音未歇,這是最難解決的一關。和聲一旦成功,通常都有佳績,當然,評判者仍須配合到文學條件,感情動態來考慮。訓練和聲比較困難,個人認為最好由發音練習開始,直到現在,有些隊伍,仍是原音誦出,能純熟地運用共鳴音者殊不多見。發音練習,至為基本,先學呼吸,把空氣大量吸入,儲存肺葉、下貫丹田,作緩急吐納,則發音時有充份的丹田氣,上肢肩膊,自然不會抽搐。其次,發音時把丹田氣提升到頭部共鳴,成清亮而昂揚;下壓到胸腔腹腔,成沉濁而抑降;運用到口腔喉部,成平直調;其間某些字詞,由鼻音發出,更是廣東音所擅長。根據字句要求,交替使用,自然是美妙的音色。如果隊員都能純熟練習,配合到誦材,縱使不用分部和音,全體同一基調,其間昂揚抑降、平直延長,乃至促音法、默狀發音法、淡入法,投之所向,無不如意。就算運用分部和聲,亦屬輕而易舉了。

第三談到情感方面,比較抽象。因為誦事聲到而後情到,誦者在練習進行中,先感作品之情,後發而為聲;聽者則先聽其聲,隨感其情。有可以矯扭造作之情,無矯扭造作之聲。一個啞人,儘管扮演喜怒哀樂之形,而人不感;一個盲人,儘管沒有眼睛,而可以聲情動人。廣播劇只聞其聲,已經如見其人,所以我強調練習時以情感帶動聲音,而表演時則聲音帶出情感,如果說誦者木無表情,或情不投入,必然首先沒有好的聲調。情感基於文學修養之深淺,這裏不提出討論(參閱本人有關論文),只從目力投點和手勢兩方面講講;多年來我一直提出眼前九宮格法,作為想像力之焦點,大家納入一共同規範之中,初時會覺得十分機械,練習純熟了,便返於自然。只管發音整齊,眼睛完全集中到正前方,在今天已屬於不大成熟的隊伍,總要從面部方向和目力投點揣摩一番。再談手勢,一直以來,朗誦要不要動作,成為評判間各別的愛好,常常聽到學校老師為迎合不同評判之愛好而困擾,其實,這不應該說愛好與不愛好的問題,一切忠於誦材。雖則評文評藝,都不無主觀好惡,亦不能說無客觀標準,標準就在誦材有無必需大小動作之處。在集誦沒有可能像個誦中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這一型的大走位,但依文句要求作手勢或一步半步的移動,是無可非議的。記得有一屆集誦白居易《賣炭翁》,某隊把一個人造型為賣炭老人,依全體誦讀之句意來動作,風格如元代勾欄與近世相聲,是很有心思的。又如讀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詩到「欲上青天攬明月」一句,全體伸手連同上肢作四十五度向右傾,真能把詩句形象起來,但有一隊讀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忠臣遺像肅清高」,到「肅清高」三字時,全體作納粹式敬禮,右手橫置胸前,對詩誦顯然無益有損。總的說來,集誦動作愈多,愈容易犯錯,如果自信聲音情感目力投點到了相當水準,已不必乞靈於手勢輔助了。

第四說到隊型,在集誦中是值得留意的。英詩集誦,隊型一向是多樣化。而中文集誦早期只是三列橫隊或四列橫隊。像合唱團,齊齊向前注視而已。這種傳統性的隊型,從好處看,整齊劃一,上台落台,順序容易,音量表情都較集中;從壞處看,排列稍有差池,不能使每一個面孔都面對觀眾,便宜了不少南郭先生。近年來隊型日趨變化,去屆尤其花巧百出,似乎有些過份了。其實隊型和服飾的編配,除了分組誦讀有其文學需求之外,只是爭取視覺上的美感。以個人經驗,仍然基於誦材之要求,多年前有人誦新詩──《橋》,分左右兩組模擬橋基,當中橫列一排,中立者較高,兩旁者較矮,模擬橋拱。又有誦《三門峽》,三組砌成三角型。去年中級組誦《日出》,詩是寫在飛機上看日出的,全隊便排成飛機模樣,這的確令人對主題加強親切感,未曾開腔,已先聲奪人,所以隊型之標新,必以主題所需求作考慮。去年有人誦《過崖門謁三忠祠》,這是何等莊嚴沉鬱之作,有一隊分成幾組,有立有坐,向背不同,對主題顯然無益有損,所以我們不反對隊型設計,但用之得法,有如錦上添花,用失其宜,直是畫蛇添足。

最後,我要談談韻律誦法。許多人把他叫作吟誦或吟唱,是外行話,吟唱吟誦是有泛聲的、有咿、咿啞、啞的、容許搖頭擺腦的。台灣邱燮友教授,曾輯錄各省老教授的鄉音朗誦,那真是傳統式的吟誦了。本於七零年起,一直認為讀古典韻文,要懂得韻律誦法,在本人講論集中有關幾篇文章都提到這點。基本理論是注重平上去入、陽剛陰柔,有傳統上音誦之韻味,而嚴禁加入泛聲。韻律誠然有個人腔調,亦未嘗不可匯成集體腔調,把韻律誦嘗試到集誦中,只是近七、八年的事,在我接觸到的隊伍中,以八零、八一兩屆康樂書院隊最為成功,他以韻律為基調,而兼採分部和聲,去年亦有三兩隊用韻律,成績不弱。我們須知集誦韻律訓練,難度高於台詞。我提議大家注意下列幾點:一、選擇誦材,無論詩、詞、曲、古文、駢文,皆以陰柔性神韻派之作為佳。舉例來說,如李白《蜀道難》、《天姥吟》,或者韓柳古文,節奏衝激過強,不適宜用韻律誦。相反的,如初唐歌行及長慶體或律絕詩,特別是幽怨纏綿的詞、曲,正是韻律大展所長的機會。二、在韻律誦潛氣內轉、藕斷絲連之間,不要迷失了詞語分隔。三、在整體柔和節奏之中,宜注意陽剛性的調節,防止柔和陷於平疲。四、切戒在爭取字詞韻味時迷失音值(如去年《桂枝香》「斜矗」、「後庭遺曲」)。相信在各位老師悉心研究之下,韻律誦法應有其進步的前景。

總結我今天的講述,我認為個誦可以出天才,集誦完全是人工,一分雕琢,一分精巧,有如前人論詩「雕琢而反於自然」,先選誦材,掌握了文學條件;聲調運用參考歌唱技巧;目力投點和動態,多少與舞台經驗有關;而隊型結構,屬於圖案美。我常說朗誦是綜合藝術,表現於集誦,尤為明顯。

 

鳴謝

 

本教材之附錄文章蒙下列人士慨允轉載,謹此致謝。

 

宋立揚先生

招祥麒博士

楊淑明女士

 

 

 

 

Posted in 中文教學研究, 中文考試Tags:
Previous
All posts
Next

Write a comment

齊撐廣東話

KongHub 由海外港人獨立營運,與任何香港居民或政治組織並無關連,旨在於香港海外推廣港語文化,關注香港文化及語言前途。

Useful links

© 2023 KongHub. All Rights Reserved.